神經外科手術是醫學界中最棘手、最具挑戰性的手術之一,也是外科手術中精細化和高難度的代表。而神經外科的醫生常常被稱之為“刀尖上的舞者”。近年來,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不斷開拓創新,積極引進學科帶頭人,每年為一千多例患者解除病痛,使他們重獲新生。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每年為千余例患者解除病痛 通訊員供圖
開展特色技術,可為偏癱患者開展神經移位術
穿衣、系扣子、端水……這些對于我們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可對于腦出血、腦梗塞、腦外傷的患者來說,卻是無比困難。
張先生33歲,腦出血后右側肢體偏癱半年,只能抬起右手,但不能做抓、旋轉、抬手腕等動作,考慮到他還很年輕,家人慕名找到了南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關靖宇。經過充分論證和術前精心準備,關靖宇團隊決定為患者行健側頸7神經移位來改善運動功能,同時行患側頸神經后根選擇性切斷術來改善肌張力增高狀態。手術成功完成,歷時約6小時。術后第二天,患者轉出監護病房,檢查健側肢體活動無影響,同時患側手、腕的肌張力明顯改善。
作為醫院從北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外科引進的高端人才,關靖宇自2018年以來勇于挑戰,帶領團隊已完成近30例椎體后路頸7神經移位手術治療腦卒中、腦外傷后偏癱患者。早期手術患者隨訪顯示出良好效果,大多數肌張力增高癥狀明顯改善,并且隨著神經逐步再生到相應部位,有的已經出現肩關節活動,有的可以做對指等精細動作。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隨著學科帶頭人關靖宇的引進,目前已經有部分患者慕名預約來南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做神經移位手術,家住重慶的王女士的女兒就是其中之一。據介紹,王女士的女兒30歲時,因為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引發腦出血導致左側肢體偏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所以打算做頸7神經移位手術。
關口前移,把腦卒中的預防工作做到前面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新發腦血管病患者約270萬,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腦卒中,腦卒中已經是中國居民第一位死因。腦卒中后最常見的癥狀是中樞性偏癱,病人出現病灶對側的肢體偏癱,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因為無法完成穿衣、行走不便等,還需要有一個陪護的人持續照顧著,這也給家庭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現在大家關注最多的是腦卒中病人的急救和術后的康復。”關靖宇表示,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一塊就是腦卒中的預防性工作,也就是說避免腦卒中的發生。而有數據顯示,腦卒中的發生,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頸動脈的斑塊所造成的,那么及時地把患者頸動脈斑塊篩查出來就顯得尤為重要。“頸動脈斑塊的篩查其實很簡單,只要每年做個頸動脈的超聲就可以了,但還是有不少人忽視了這項檢查,尤其是一些經濟困難和偏遠地區的人群,缺乏這方面的意識。”他強調,為了惠及更多的百姓,讓更多的人重視頸動脈斑塊的篩查和治療,醫院打算到江蘇周邊縣級以下城市的醫院進行免費義診和篩查,尤其是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其他有這方面需求的患者,也可直接前往二附院神經外科進行相關篩查。
一旦檢查出有頸動脈斑塊,患者也不用過于擔心和害怕,根據其病情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比如定期觀察、服用藥物、介入治療或者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南醫大二附院邁皋橋院區建有復合手術室,實現了微創介入手術與傳統外科開放式手術相結合,所以在醫生給患者做完剝脫手術后,就能立刻做造影,從而判斷患者有沒有并發癥,大大地降低了剝脫手術并發癥的發生,降低了手術風險。
亞專業均衡發展,每年為千余患者生命保駕護航
作為一個學科,人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據了解,南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技術力量雄厚,現有主任醫師5人,副主任醫師2人;博士4人,碩士2人;研究生導師3人。作為學科帶頭人的關靖宇是中國醫師協會周圍神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神經外科工作近30年。多年來,他共完成聽神經瘤、垂體瘤、腦膜瘤、膠質瘤、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腦積水、脊髓空洞、煙霧病、癲癇、帕金森病、腦出血、腦外傷、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頸椎病、腦癱、偏癱、頭痛等各類開顱手術及神經介入微創手術6000余例。
神經外科亞專業神經腫瘤、腦血管病、顱腦損傷、神經功能、脊髓脊柱、神經重癥等均衡發展。神經腫瘤方面,除常規開展膠質瘤、腦膜瘤、聽神經瘤等手術外,神經內鏡下垂體瘤微創手術已成為特色;腦血管病方面,動脈瘤、血管畸形、煙霧病、頸動脈狹窄等開顱手術為科室常規技術,同時介入微創技術成熟,特別是急性期手術挽救了大量腦出血及腦梗塞患者生命;作為卒中及創傷中心核心科室,救治了大量顱腦損傷及腦卒中患者,結合科室過硬的神經重癥技術,大大提高了重癥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質量。
通訊員 陳艷萍 現代快報+記者 任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