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又臨重陽。養老,歷來是社會關注的重點,打造更加便利、體貼的養老服務,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作為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早和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江蘇的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居全國第二,老齡化率居全國第六。在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江蘇多地在社會養老、居家養老、助殘模式上持續發力,打造“蘇適養老”新名片。
只要15分鐘就可以完成就醫、配藥,平常還有網格員定時“家訪”……在南通崇川區虹橋街道虹南社區,“15分鐘為老服務圈”已幫助不少社區老年人實現了就近看診的需求。據了解,虹南社區60周歲以上老人共有2667人,占總人口的35%。為了進一步完善老年人的醫療健康服務,社區和衛生站開展聯動服務,通過線上線下的講座向老年人宣傳基礎疾病的防范與治療的知識。
信息時代,智能手機承擔了日常生活里的多種繳費功能,也幫助老人更加及時、便捷地同外界溝通。虹南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社區推出了“菜鳥學堂”互助養老志愿服務項目,為老人教授智能手機的常用操作,社區里的不少老人已經可以用智能手機進行線上水電費繳納、社保年審等事項。在課程設置上,志愿者按老人需求和學習進度隨時調整。截至目前,志愿者人數已經超過40人,累計服務居民近1000人次。“助老扶老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社區有了互幫互助的生態,老人就能更好地安享晚年。”虹南社區黨委書記顧彤彤說。
適老化改造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溫度。近年來,江蘇多地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通過改善老年人居住環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式,打造老年人的幸福宜居家園。
南京玄武區清溪村,75歲的儲爺爺常年獨居,上廁所這件看似簡單的事對他而言也有隱憂。“我年紀大,生怕上廁所時候摔跤。”為了解決儲爺爺的煩心事,南京安康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民政部門的統一指導下,上門為儲爺爺家安裝可燃氣體探測報警器、衛生間警報器、緊急呼救器、護欄扶手、防滑地墊等適老化設施,還定期上門檢查設備運行狀況。
“有些老年人起床困難,我們在床邊安置扶手讓老年人借力的同時也防止他們摔下床。床邊的報警器既可以按,也能拉扯引線,第一時間向老人親屬發送信息。”工作人員說。
走進無錫梁溪區會西社區,入眼便是干凈整潔的健身步道和靚麗的綠化景觀。2022年,社區被評為“江蘇省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在這個主打老年友好的社區中,既有“銀發文化”服務驛站和“輕度體育”老年活動室,為老年居民提供學習閱讀、文化娛樂、健身休閑等服務,還連續多年邀請電信公司員工和組織年輕社工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技巧,同時開展“反詐宣傳,幸福養老”普法教育,增強老年人對網絡詐騙的識別能力和防范意識。
在揚州文昌花園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21.79%,是標準的老齡化社區。為了方便社區老年人出行,社區在單元樓道內加裝折疊式“尊老椅”,還利用小區入選當地四星級小區改造試點的機會,將居民樓加裝電梯納入至適老化改造范圍。解決完出行問題,社區還建設中心廚房和老年活動中心,以頓頓可口的飯菜和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溫暖老人。
從“養老”到“享老”,從“家庭小事”到“民生實事”,江蘇的適老化改造以細致體貼的行動,真正“改”進了廣大老年人的心里。“十四五”以來,江蘇已高質量完成10萬戶困難老年人家庭的適老化改造任務。除了家庭適老化改造外,全省還建有機構養老床位40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26.8萬張;全省共建成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448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1.8萬個、老年助餐服務點7000余家。
“怎么讓老年人跟上社會的發展,是‘適老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高級研究員李佳表示,除了社區的適老化服務、商業設施的適老化改造外,“銀發族”的就業政策和法規保障也是“適老化”概念中的一環。“我們要在更大的范圍、更廣的空間里來推動適老化,讓老人不光是走出家,還要走向社會,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感。”
(部分資料整合自江蘇省民政廳、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研究會、新華日報)
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記者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