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敬老愛老既是重陽的節日意蘊,更是延續千載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對老齡工作高度重視,強調“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為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連日來,全國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尊老、敬老中傳遞孝心、傳播孝文化。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及各區代表處共計開展126場“孝親敬老”系列慈善公益活動,預計服務社區老人約8.6萬人次;在湖南長沙,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們上門為老年人講解智能手機的使用方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在重陽節當天,宿遷沭陽體育中心的體育場、室外訓練場、室外籃球場、足球場、泳池館、乒乓球館等場館全部免費開放……以重陽節為契機,把尊老、敬老變成日常行動,讓重陽節蘊含的孝思紛揚、愛意濃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滋潤道德精神之根。
建好養老服務網,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9.8%。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與小型化的家庭規模,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加快完善,基本養老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斷提高。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4143.0萬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補貼,全國共支出老年福利資金423.0億元,養老服務資金170.1億元;全國1395萬名老年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368萬名特困老年人納入特困救助供養,做到“應養盡養”;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38.1萬個,切實增強了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弘揚“孝”文化,讓老年人樂享晚年幸福生活。“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國家。孔子創立“仁學”,孝是仁的核心;孟子提出五不孝,其中三條講到贍養父母。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忙于學習和工作,闔家團聚的機會越來越少,孝敬老人就應該“常回家看看”,多抽空陪父母聊聊家常,敘敘親情,為他們捶捶背,捏捏肩;街道、社區要常態化開展文體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各地政府要圍繞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養老需求,不斷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持續升級養老服務設施,讓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10月是收獲的季節,10月也是感恩的季節。在重陽節之際,讓我們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在家中做尊老敬老的先鋒,在社會上做尊老敬老的模范,以實際行動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讓“孝”文化深入人心,讓天下老人安享幸福晚年。(文/于梅 圖/張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