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鑫
這是又一次激動人心的問天壯舉,也是又一次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點火、發射!”北京時間2023年10月16日上午11時14分,伴隨著騰空而起的巨大火焰,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萬眾矚目中飛向太空。當發射圓滿成功的消息傳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億萬中華兒女再次因中國航天創造的非凡成就而振奮,為勇攀科技高峰的中國航天人而自豪。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壯闊山河。航天事業是綜合國力、科技水平的關鍵體現,也是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航天事業高度重視、深切關懷,多次與航天員暖心通話、會見參研參試團隊,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強調“建設航天強國要靠一代代人接續奮斗”,殷殷寄語、濃濃關懷,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指明方向、增添動力。新時代的十年,“天眼”探空、“羲和”逐日、“嫦娥”攬月、“祝融”探火、“天宮”遨游……一個又一個航天記錄被刷新,一次又一次關鍵任務被完成,大國重器相繼涌現的背后,見證著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堅實步伐。
“永遠值得期待”的底氣,源于中國航天人的“硬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作為當前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技術領域之一,航天科技日益成為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志。回望來路,“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經歷,我們不曾遺忘;“拼出一個新中國”的信心勇氣,我們矢志踐行。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單體飛行到組合穩定運行,6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篳路藍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推動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出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演繹著非同凡響的“中國速度”和“中國高度”。實踐充分證明,中國人民有志氣、有骨氣、更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動科技發展的戰略主動,以自立自強勇攀科技高峰。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航天事業日益發展壯大、科技自立自強水平提升過程中孕育的中華民族精神,不僅激勵著一代代航天人接續攀登科技高峰、建設航天強國,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力量。無論是二度飛天、重返“天宮”的湯洪波,還是曾開過6種戰斗機、中國最年輕的飛天航天員唐勝杰,抑或是擁有從坦克駕駛員到空軍飛行員、再到航天員“三連跳”經歷背景的江新林,“最年輕乘組”的背后,集中體現了我國航天事業人才輩出、蹄疾步穩、善作善成。邁向航天強國的壯闊征途,唯有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氣神,善于攻堅克難、矢志創新突破,方能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譜寫新時代航天事業的精彩篇章。
浩瀚宇宙,寄托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美好理想;載人航天,彰顯著中國人民逐夢蒼穹的矢志追求。新的出發,讓我們祝福“最年輕乘組”、致敬中國航天人。放眼未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必將更加高遠,每一步邁向太空的鏗鏘足音,都將是向著航天強國砥礪奮進的豪邁宣誓,都是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闊步邁進,因為,中國航天人永不止步、中國科技工作者從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