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在新時代 唱好中國戲曲的古韻今風》
昆曲故里,曲韻悠長。10月10日至10月31日,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在昆山舉行。盛典期間,坐落于昆山市巴城鎮正儀老街的戲曲百戲博物館開館,成為國內首個集齊348個劇種資料的戲曲主題博物館。
江蘇是戲曲重鎮,“百戲之祖”昆曲發源于昆山;江蘇地方戲種現存20多個,幾乎包含戲曲所有重要的聲腔;以梅蘭芳、周信芳等為代表的戲曲表演藝術大師在江蘇誕生……無論是戲還是人,中國戲曲的豐富性都在江蘇有著充分體現。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如何在新時代唱好中國戲曲的古韻今風?我們不僅要在守正創新中傳承戲曲藝術,更要創作出更多彰顯新時代特色的戲曲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傳統戲曲如何繼往開來?首先要系統保護好。近年來,江蘇進一步促進對戲曲藝術重視程度的提升,大力實施藝術創作源頭工程、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重點劇目投入工程。不僅先后出臺了《關于繁榮舞臺藝術的意見》和《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還在小劇場建設上率先探索,出臺全國首個《關于推進小劇場建設的指導意見》,拓展戲曲主客共享新空間。已成功舉辦4屆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不僅實現了全國348個劇種首次“大團圓”,更讓少數民族劇種、稀有劇種、瀕危劇種有了向全國觀眾亮相獻藝的舞臺。自2018年首屆“百戲盛典”舉辦以來,各地紛紛加大了對戲曲的投入力度,出臺了多項扶持舉措,把戲曲產品納入了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政府購買優質服務提供給群眾,同時鼓勵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戲曲事業發展。不少稀有和瀕危劇種,都因參加“百戲盛典”而重新恢復了生機。今年,戲曲百戲博物館的成功開館,不僅是江蘇的大事,更是戲曲界的一件大事,能湊齊348個劇種的資料統一展示,對傳統戲曲的保護發展是一件幸事。同時也體現了江蘇保護傳承戲曲文化的努力,展現了江蘇的文化擔當。
推動傳統戲曲發展,創新是出路。中國戲曲千年的生命,發展至今必然會遇到機能老化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新時代對癥下藥——戲曲也要因應時代?!袄蠎蛐鲁?,平衡好文化價值與青年趣味,才能在傳承中實現創新與發展。上演19年來,年輕觀眾占到六七成,豆瓣9.1分超高好評,青春版《牡丹亭》被很多人譽為“此生不可錯過的昆曲演出”。究其原因,它的魅力在于既保持昆曲抽象寫意和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概念,以青春亮麗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比如音樂和唱腔上,保留傳統唱腔的同時融入了現代音樂審美,還加入了大量的幕間音樂和舞蹈音樂,豐富了戲曲本身和音樂的表現力,哪怕對初次接觸昆曲的觀眾來說,欣賞起來也毫不費力。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說是推動昆曲普及和觀眾年輕化的重要載體。國際化一直是戲曲節目創新探索的重要方向。古老昆曲也在創新表達方式,“走出去”觸摸世界?!爸袊デK周”就在巴黎掀起了一場“昆曲熱”。中華傳統文化不斷與世界交融。昆曲的海外演出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既有原汁原味的表演,又有融入西方元素的跨文化創作,在和而不同中收獲大量海外“票友”,傳統戲劇的“朋友圈”正不斷擴大。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繁榮發展戲曲事業的關鍵自然在人。以昆山為例,昆山當代昆劇院以戲帶功,培養出國家一級演員和一批青年人才,先后獲得全國戲曲領軍人才、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江蘇省紫金文化優青、江蘇省文藝大獎表演金獎等多項重要獎項。在新時代,戲曲不應該成為被人遺忘的歷史碎片,它應該在與當代青年的對話和交流中不斷革新,在寓教于樂的高校美育中煥發生命力。2018年,江蘇開展戲曲名作高校巡演和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活動。五年來,共有25部優秀戲曲名作在省內百余所高校演出200余場,開展各類導賞講座、戲曲體驗、演后座談等配套活動400余場次。有100余所高校、200多部校園戲劇作品在“大戲展”登臺亮相,覆蓋近30萬高校師生。當然,培養戲曲人才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多方面支持與幫助,既需要政府的統籌規劃,也需要青年人沉下心來踏實求學,老一輩和名家做好“傳幫帶”,更需要全社會創造良好成長空間。臺上臺下,青春力量正澎湃,傳統戲曲事業才能后繼有人、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藝精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是每位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只有不斷出人、出戲、出精品,讓更多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才能實現傳統戲曲與青年文化的雙向奔赴,才能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譜寫新時代戲曲華彩新篇。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程夢青
手繪|唐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