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大米、濱海香腸、白首烏、小花生、大套蜜梨、海蜇絲……11月3日,2023年濱海縣“五方掛鉤”工作協調小組會議在寧舉行。省委駐濱海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的隊員們借勢舉行的濱海特產現場推介會吸引眾人目光,大家爭相品嘗、拍照和購買。
“五方掛鉤”是江蘇的幫扶工作機制創新,指省級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蘇南經濟相對發達的縣(市、區)與蘇北經濟相對薄弱的縣(區)掛鉤幫扶。去年6月新一屆省委幫扶隊進駐濱海以來,圍繞當地政府中心工作,精準發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工作隊掛鉤的9個薄弱村全部達標出列,濱海去年還首次獲得全省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縣市區綜合排名第一等次,較上年度提升了47個位次。
把“土特產”育成“家鄉寶”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濱海是江蘇傳統農業產區,工作隊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努力做好“土特產”文章。
此時正值水稻收割季節,濱海縣五汛鎮四汛村的稻米加工企業,早已騰出糧食烘干房,準備水稻收割加工。“這個稻米加工基地籌資836萬元建成,日烘干糧食400噸,年稻米加工能力達1.5萬噸,為周邊1.5萬畝土地提供即收即烘即轉即售的全過程服務。”常駐四汛村的幫促隊成員劉亮說。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30年來,江蘇省委先后派出23批、434名幫促(幫扶)隊員來到濱海,接續推動濱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一屆工作隊因地制宜打造了四汛村“稻米香”品牌,本屆工作隊本著一屆接著一屆干的精神做大做強,指導培育專屬稻米和功能性稻米,協調省農科院共建數字化稻米種植試驗基地,全力打造智慧生產、良種選育、研學培訓、數字賦能、直播電商為一體的創新示范基地。
“五方掛鉤”成員單位還與濱海建立穩固的農副產品銷售長效機制,優先采購濱海農副產品超過1000萬元,推動濱海農產品上線“鮮豐匯”、國鐵商城、建行“善融商務”、溧陽“優鮮到家”消費幫促采購平臺。
舉辦紅薯豐收節
助“田秀才托起鄉村“新經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五方掛鉤”的一大優勢就在于參與主體的廣泛性,成員既有省直機關單位、高校院所、大型國有企業,又有蘇南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市,蘊含了政策、區位、產業、資本等各類要素優勢。工作隊積極盤活人才蓄水池,引導省級優質專家人才開展下沉式服務,先后組織百余名專家赴濱海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推動省農科院在濱海建立專家工作站,構建多位一體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促進濱海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同時,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開展“鄉村振興青年先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加速培育一批愛農業、有技術、善經營、懂市場的“新農人”返鄉創業,讓“田秀才”托舉起鄉村“新經濟”。
“我們發現,絕大多數村干部都心懷‘為民謀福利’的初心使命,但存在有想法缺方法的窘境,尤其在涉及村民致富增收的渠道拓展上。”幫促隊隊長王偉說,了解基層干部的需求后,技能培訓就成了幫促隊的一項重要人物,“不僅面向村干部,更輻射致富帶頭人和有意愿致富的農民。”據介紹,工作隊先后選派50名村(社區)干部赴蘇州、常州掛職鍛煉,組織優秀村(社區)書記赴蘇州等地學習先進經驗,舉辦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為基層干部“充電”,為鄉村振興“賦能”。
七一主題黨日
以“黨建紅”引領“治理優”
“我被腰椎毛病折磨好多年了,來這兒做了十來天針灸,感覺非常好。”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居民于平說,每次針灸醫保報銷后只花30多元,就能享受到中醫專家的精心治療服務。
于平的方便就診得益于溧陽市衛健局的幫促隊成員崔樺和溧陽市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楊衛清。在他們的支持下,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衛生院的中醫館今年10月8日正式營業。中醫館里設置推拿、針灸、中藥熏洗等項目,因治療便捷、費用不高、療效顯著而深受周邊地區群眾歡迎。
看望困難農戶
王偉介紹,新一屆幫促隊隊員到崗后,全體下沉田間地頭開展“四訪四問”(訪困問苦、訪富問計、訪賢問路、訪民問安)實地調研,形成專題調研報告19篇,摸透村情民意、理清駐村思路、定好兩年目標,新建或改擴建黨群服務中心4個。
針對鄉村振興中村民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幫促隊堅持把“話筒”交給村民,變“干部要、群眾聽”為“群眾講、干部做”,更深層次聽取民意、了解民情。比如,幫促隊在確定每個掛鉤村的產業項目以及摸排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推行懇談制度,請村民打開窗子說亮話,痛痛快快提意見,如果可行馬上干,如果暫時有困難,耐心說清緣由爭取居民諒解。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在基層黨建中的軸心統攬作用,真正做到工作聯動、隊伍聯合、服務聯辦、保障聯享,把黨建引領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紅芳 文/圖
部分圖片來自省委駐濱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