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日暖,漫游鄉村。一袋袋源頭直采的新鮮果蔬乘坐專車,開進城市、端上餐桌;一批批年輕的創客走進鄉村,喚醒沉睡的鄉村活力,吸引著如織的城市游客;越來越多的城里人選擇回歸自然,在鄉村咖啡館里尋找不一樣的詩與遠方……近年來,蘇州市吳江區發揮資源優勢、打造鄉創品牌,在“土菜進城、旅游進村、咖啡下鄉”的創新探索中,蹚出一條鄉村振興“吳江路徑”。
為進一步打響蘇州市吳江區“姑蘇城外 美美江村”休閑農業品牌,近日,揚子晚報、蘇州市吳江區農業農村局《書寫“新江村” 打卡“最江南”》融媒體報道組走進吳江“稽五漾”蔬菜基地、“蘇小花”田園餐吧、熱門鄉村“旅游打卡地”等,一探吳江鄉村旅游發展新途徑,共尋鄉村振興“致富密碼”。
“土菜進城”,讓鄉村蔬菜直達城鎮居民餐桌
11月2日一大早,吳江區七都鎮群幸村“稽五漾”蔬菜基地大棚里,村民們正忙著割菜、分揀、套網、打包、裝車,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源頭直采的玉米、西藍花等多種新鮮果蔬按單配置,即將坐上專車進入城鎮,并被“端”上消費者的餐桌。
“土菜進城”一頭連著城市的美好生活,一頭連著鄉村的產業振興。2020年,群幸村創新打造“稽五漾”生態農業基地,實行農業品牌化發展,以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香青菜為主打品牌,種植香青菜、大頭菜、番茄、草莓、黃瓜、玉米等本土特色農產品。同時,搭建線上團購微信群平臺,讓農產品“出村進城”,在滿足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以產業促發展,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群幸村黨委書記張國榮介紹,截至目前,“稽五漾”涉及的4個微信團購群,覆蓋吳江、蘇州、浙江等地近2000位居民,且群成員人數仍在快速增長。“配送車每天會往返兩趟,根據微信群里的團購清單運輸新鮮果蔬。”張國榮表示,基地還通過與配送公司、批發商合作,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路。如今,正在跟郵政及供銷社商談,希望將更多田間地頭優質農產品多快好省地“端”上廣大市民的餐桌。
一把“土菜進城”的“火”點燃了市場人氣,另一團“火”在廣袤的鄉村田野上已成燎原之勢。如今,稽五漾蔬菜基地又成功申報吳江大頭菜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評了蘇州市高標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出產的番茄斬獲了市區兩級的“好番茄”金獎……另外,蔬菜基地的租金也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并讓數十位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景,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做好“土特產”大文章,能讓廣袤鄉村產業更興旺,讓廣大農民生活更富裕。張國榮表示,如今,稽五漾蔬菜基地二期項目也已完工,將加入親子采摘、露天游玩等農文旅融合項目,預計每年可為村里增收30多萬元。“群幸村將立足基地農產品的產銷品牌化發展,在土菜進城的基礎上,深化農文旅融合,完善休閑農業配套設施,吸引更多的人來到群幸村賞美景、品佳果,推動強村富民再上新臺階。”張國榮表示。
“旅游進村”,讓和美鄉村煥發嶄新生機活力
走進吳江的鄉村,廣袤田野、小橋流水,目之所及皆為美景;特色民宿、共享農莊,休閑農旅串點成線。如今,放眼吳江,不少昔日沉寂的小鄉村,正以“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為依托,充分利用村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農業資源稟賦,搖身變為熱門的鄉村旅游打卡地,吸引城市游客“旅游進村”,使一座座和美村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其中,位于吳江區七都鎮的開弦弓村,因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以該村為樣本所調研著作的《江村經濟》而聞名于世。近年來,開弦弓村積極推進美麗村莊建設,將原本廢舊的民房、學校改造成江村文化禮堂、文化小書齋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高校學子前來研學。此外,再現《江村經濟》中所描寫的江村橋、水車等場景,還配有農事健身房、七都茶會、風車廊道等打卡點的江村1936·南園也憑借“研學游”為鄉村振興聚人氣、添活力。
“截至目前,2023年開弦弓村已接待游客84765人次。國慶期間,單日游客量最高達到9000余人次。”開弦弓村黨委書記夏志驍介紹,依托江村文化和優越的生態資源,江村1936·山水桑田、北園按計劃陸續正式投入使用,滿足游客種桑、摘葉、嘗果、喂蠶,以及在稻田餐廳里就餐等一系列體驗需求。同時,依托北園350畝高標準稻田,種植“南粳46”水稻高質量原種,培育“江村大米”,下一步,依托市農科院打造“亞夫工作站”,促進“江村豐物”品牌塑造,探索品牌農業的強村富民路徑。
類似的鄉村旅游“創業”之路在吳江區比比皆是,一群又一群懂經營、能運營的鄉土人才在鄉村集結,為振興出力。
在正對震澤鎮齊心村村口的思鄉園內,融合餐飲、住宿一體的網紅打卡地欣蜜探和游泳館分列兩側。村內的月半灣生態園、啾啾小站、香桐居驛站、長漾人家農家樂等業態“多點開花”,吸引大批游客來到鄉村休閑度假。欣蜜探融合料理餐廳經營者王帆告訴記者:“比起租金優惠,更讓我高興的是,欣蜜探今年4月開門營業,不到一個月時間,就能達到收支持平,我對這里未來的發展非常看好。”
“旅游進村”是點燃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去年年初,為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文旅融合發展,齊心村依托省級特田優勢,因地制宜成立齊心農業旅游合作社,相繼開出十多個休閑農業業態。去年年底,合作社依據入股比例,拿出50萬元的紅利進行分紅,最少者分得4000多元,最多者拿到了40000多元。“希望我們齊心村的發展模式能夠引領一條‘好風景帶動新經濟、新經濟帶動百姓富’的共同富裕新路徑。”齊心村黨委書記朱建芳說。
“咖啡下鄉”,讓潮流風與鄉土味碰出新范式
如今,咖啡市場“下沉”火熱,鄉村美景+咖啡社交,正成為當下較為火爆的消費新場景,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源源不斷來到鄉村。當“新潮時髦”的咖啡遇上“鄉土味”的農村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鄉村咖啡館又能發揮出怎樣的功能激活農村發展因子?在這張“咖啡下鄉”的考卷上,蘇小花田野餐吧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歷練答卷。
走進吳江區震澤鎮眾安橋村謝家路,沿著一條繪滿粉色花朵的鄉間小道走到盡頭,便可見蘇小花田野餐吧鮮花掩映,綠意濃濃。戶外,稻田里,用木板和帷幔營造的戶外下午茶庭院、用稻草扎成的心形座椅,還有粉藍色的冰淇淋售賣車,無不透著浪漫的格調。推門進入,仿佛來到了一間“小花園”,森系的風格給人一整個小清新,室內設有吧臺、卡座,手持一杯現做的咖啡,聽著舒緩的背景音樂,浪漫滿屋。
蘇小花田野餐吧的創始人名叫譚桂芳,是吳江本地人,她向記者介紹,2018年,這里還是村里閑置已久的一個糧倉,糧倉旁邊是一片金燦燦的稻田。“我想讓城里人來了之后既能看到田野,又能坐在田野邊上享受精致。只有吸引了小眾,大眾才會跟風。”事實上,譚桂芳對市場的揣摩十分精準。在稻田邊享用咖啡西餐、在瞭望臺上遠觀連著太湖的長漾,“鄉村美景+咖啡社交”的模式吸引了眾多來自上海、蘇州等地的城市客人,讓蘇小花快速“出圈”。
鄉村咖啡館的進駐不僅給鄉村帶來了“流量”,更為鄉村旅游帶來了新氣象。如今,曾經破敗的糧倉搖身一變成為文藝又美味的餐吧,中西結合的菜品贏得了大批游客的點贊。譚桂芳說,餐吧在2019年便迎來了第一波客流量的高潮,“從高速路口到謝家路,車子都堵得滿滿的,最夸張的時候,一天要接待近2萬人。每年水稻收割季時,也都會有大量的研學團隊組團過來。”譚桂芳說,蘇小花這幾年的總營業收入都保持在1500萬元左右。
一杯咖啡的背后是吳江綠水青山釋放的利好,經營者們看準時機,抓緊“入場”,鄉村咖啡如雨后春筍般在吳江鄉村冒出。除了提供有別于市區的消費場景,鄉村咖啡館如何才能在由環境帶來的流量紅利消失后,真正做到持續發展?對此,譚桂芳提出了自己的解答思路——打造新鄉村產業集群。如今,以粵菜為特色的“初蓮”中式餐廳,集食住游購一體的“安佶拉仙境”,滿足垂釣、游玩、品嘗需求的“桑基魚塘”等業態均陸續對外營業。
“咖啡下鄉”豐富了美麗鄉村業態,潮流風與鄉土味碰撞出鄉村表達新范式。正如譚桂芳所說,一朵小花成不了花園,鄉村振興路上應有千朵花。融于自然,用超乎想象的新場景講述不一樣的鄉村故事成為吳江鄉村咖啡館共同的追求。如今,吳江的鄉村振興建設正如火如荼,如蘇小花一樣的朵朵鄉野之花正搭乘著吳江鄉村振興的小火車,駛向更為廣袤的希望田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梅方瀅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