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蘇青聯合報道·青海站②|一滴鹵水,衍生百億產業鏈

“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要制定正確的資源戰略,加強頂層設計,搞好開發利用。”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察爾汗鹽湖時留下一句句囑托和期盼,為青海指明了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儲能等產業快速發展和國家環保政策大力支持,青海鹽湖產業迎來發展機遇。如何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記者走進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柴達木盆地,看一滴鹵水如何衍生出百億產業鏈。

察爾汗鹽湖上游弋著采鹽船。青海日報記者 張鵬 攝

【現場探訪】

秋冬之交,位于青海省西部的格爾木市,平均氣溫已接近0攝氏度。從市區驅車一小時左右,便到達柴達木盆地的最低點。當年荒涼的戈壁灘,因中國最大鹽湖——察爾汗鹽湖的開發而煥發生機,在這一望無際的鹽田上崛起了一座現代化工廠,就是全國最大的鉀肥企業——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開采和生產基地。

站在察爾汗鹽湖邊,向遠處眺望,鹽池里碧波蕩漾,一艘艘采鹽船正在湖面上作業。在當地,鹽湖水最上面一層因含有各種鹽類和化學物質而被稱作“鹵水”。察爾汗鹽湖中的一滴滴鹵水是如何變成供給全國的一粒粒鉀肥的?第一站,便是采鹽。

這片鹽湖究竟有多大?同行的鹽湖股份公司宣傳活動中心副主任吳光亞笑著告訴記者:“這里每一塊鹽田,相當于一個西湖大小。整個生產區的鹽田,面積相當于900多個西湖那么大!”

在一條由鹽堆壘起的堤岸旁,記者登上工作船,幾分鐘后便被接駁到鹽池中正在作業的現代化采鹽船上。

與想象中的采鹽場景不同,這一過程已實現完全自動化。船體前后均有機械臂,像收割機一樣,插入鹽池的鹵水中。在船體一端的操作室內,操作臺上實時顯示各類監控數據。

這艘“鉀肥10號”采鹽船的船長叫賀連福,已經在采鹽船上工作了20年。他告訴記者,每艘船班組3個人,負責在3平方公里的鹽池24小時作業,每天采鹽5000噸左右。這樣的采鹽船,整片鹽田共有30艘。

“這是保持船只平衡用的,是船上最難攻關的技術環節。”賀連福指著船體中間一座幾米高的液壓架自豪地說,整艘船將采集、泵站、自控等系統集成,上世紀90年代就實現了完全自主化,造價不到進口船的1/3。

下船后,來到不遠處的鉀肥分公司,采鹽船打出的礦漿,就是在這里經“一條龍”處理變成鉀肥。記者在生產一車間看到,8臺水平帶式過濾機正將礦漿進行固液分離,經過“反浮選”方式剔出氯化鈉,此時原料鉀含量能達到20%。再經過結晶、過濾、對鹵、分離、烘干等環節,使一粒粒顆粒狀的低鈉光鹵石,成為粒徑0.3毫米、鉀含量達95%的高質量鉀肥。然后,成品打包經陸路、水路銷往全國各地,助力各地的糧食生產。

在位于公司4樓的中控室,記者看到,一面大屏幕中間顯示采鹽船上傳的實時數據,左右兩側有80多個畫面,對工廠內從加工到包裝進行全流程監控。“這個結晶罐是我們的核心裝置,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一個結晶罐可年產20萬噸氯化鉀,目前正在研發第三代。”生產一車間副主任張偉指著一塊小屏幕告訴記者,這樣的結晶罐整個車間一共有22臺。

目前,鹽湖股份鉀肥分公司是整個鉀肥行業里,唯一一家正浮選、反浮選、熱熔、對鹵法四大工藝全有的企業,這些工藝互為補充,提升了鉀的回收率和生產率。去年,公司創紀錄地生產了585萬噸鉀肥,產量全球第四,國內市場占有率達七成。

追溯歷史,青海的鹽湖產業正是從鉀肥起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鹽湖股份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在國內擁有廣闊市場,但高效開發遠未止步。

“鉀肥是‘糧食的糧食’,上世紀70年代,企業一年僅生產1萬噸鉀肥,現在一天就能生產1萬多噸。”吳光亞已在鹽湖股份工作20多年,他比劃著感慨道,“實現完全自主化,企業用了41年!”

據了解,我國每年鉀肥需求量在1500萬噸至1600萬噸之間。目前,國內鉀肥還需進口,但已有了跟國外相關企業進行價格談判的空間。

當然,鹽湖產業的發展早已不局限于鉀肥的開采。

11月5日下午兩點多,陽光正好。記者來到察爾汗鹽湖中心碼頭,這也是整個鹽湖最中心的位置。“1958年,開始提取鉀;2012年,開始提取鋰、鎂……”廣場兩側的8塊展板上,記錄著整片鹽湖的礦產含量和“綠色開采—分級提取—綜合利用”開發全過程。去年,整個鹽湖股份的營收已超300億元。

沿著一條鹽粒路,驅車從中心碼頭再往前開,便是鹽湖股份在鹽田基礎上開發出的察爾汗鹽湖景區。從空中俯瞰,仿若一汪綠藍相間的眼淚出現在荒涼戈壁中,這般夢幻場景,讓景區成為備受內地游客追捧的新晉網紅打卡地。不遠處,采鹽船和工廠晝夜運行,一邊是生態濕地,一邊是鹵水鹽田,這一幕幕場景成為鹽湖股份堅持綠色發展的最好注腳。

【新聞縱深】

剛剛進入11月,青藏高原的氣溫已降到零下,這一溫度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動力來說是不小的考驗。趁著這波降溫,青海幾位理想one車主駕車駛向察爾汗鹽湖,想測試一下汽車長途電池續航能力,并參觀我國電動車電池核心材料碳酸鋰的主產地。

今天,國產新能源汽車正駛向世界各地,備受消費者追捧。據統計,作為我國最大鹽湖的青海察爾汗鹽湖,氯化鋰儲量達1200萬噸,占全國鹽湖鋰資源總儲量的50%以上,提鋰技術發展可謂具有得天獨厚優勢。

資源是發展的基礎,但對于青海鹽湖產業來說,還面臨一項挑戰。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可溶性鉀鎂鹽礦床,而超高鎂鋰比、低鋰鹽湖鹵水的特性,使得鹵水提鋰技術成為世界性難題。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馬黎春說:“通過10余年的耕耘和打磨,吸附提鋰+膜分離濃縮耦合技術突破了從‘超高鎂鋰比、低鋰含量’鹵水提鋰的世界難題,實現鎂鋰比從500∶1到6∶1的關鍵分離,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鎂鋰比鹽湖鹵水鎂鋰分離綠色環保技術,促進了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和循環經濟梯級利用。”

通過多年努力,五礦鹽湖有限公司攻克了“原始鹵水高效提鋰技術”。“該技術利用吸附工藝取代了鹽田攤曬工藝,成功實現‘提鋰前置’,將生產周期從2年縮短至2個月以內。首次應用大型連續離交設備實現原鹵直接提鋰,鋰綜合收率從原來的36%提升至60%左右,將提鋰收率提高至原來的兩倍。”五礦鹽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大義說。

從資源洼地到技術高地,從無處借鑒成熟技術到解決世界難題,青海用技術征服了瀚海戈壁,更向外界證明了世界鹽湖開發的“青海分量”。

青海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青海省集聚力量進行鹽湖資源開發關鍵技術攻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鹽湖循環經濟產業鏈,不斷提升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鹽湖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走出了一條低碳綠色循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今年,是青海鹽湖產業發展走過的第65個年頭。從中國無鉀到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袋鉀肥,從最初力爭鉀肥投產到今天碳酸鋰產能不斷擴張,青海持續推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為中國高效農業、新能源新材料、電子通信、航空航天等發展奠定基礎。毫不夸張地說,青海鹽湖產業的發展史,就是中國鹽湖產業的發展史。

據統計,2022年,青海全省鹽湖化工產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39.2%,并實現產值同比增長103.7%,鉀肥(實物量)、碳酸鋰、純堿等主要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5.2%、39%、4.8%,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已初具雛形。

與此同時,青海鹽湖化工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日益清晰——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五大產業集群梯級開發,橫向耦合鹽湖化工產業與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逐漸成為全國鋰電材料重鎮和新材料基地。

【記者觀察】

與青海相同,江蘇也是產鹽大省,是中國鹽業的重要生產和出口基地,鹽文化源遠流長。而與青海湖鹽不同的是,江蘇食鹽90%是井礦鹽,10%是海鹽,以淮鹽聞名于世。江蘇省鹽業集團旗下、總部位于淮安的蘇鹽井神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單體最大的制鹽企業,該公司的鹽及鹽化工生產能力在全國居前,正全力打造國際領先的鹽堿鈣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示范基地。

青海鹽湖股份成為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重要參與者,60多年來一路發展變革,其“以變謀變”的成長經歷,以及青海省對湖鹽產業的開發啟示我們,在資源開發這一過程中,創新才是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捧著鹽湖“聚寶盆”,青海沒有只吃“資源飯”,而是一邊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探索循環經濟模式,一邊持之以恒地進行產業培育、科技賦能、要素保障,搶占全球鹽湖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助力提升我國在全球鹽湖戰略性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青海日報記者 羋嶠 張多鈞 本報記者 付奇 陳炳山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