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江蘇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部署,以社會主義文化強省建設為總攬,勇擔新的文化使命,著力把江蘇打造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展示地,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江蘇新實踐”一個生動的例子,是江蘇電影的劇變。
劇變的起點,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2018年。
彼時,電影工作轉隸,江蘇電影也就此踏上一條乘風破浪的創新之路。
五年時間,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擺在我們眼前:
之于藝術創作,這五年,江蘇共備案電影項目569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影片116部,在院線上映71部;
之于市場規模,影院1222家,銀幕7685塊,江蘇成熟的影院建設、多元的發展措施已成為電影復蘇的關鍵;
之于頂層設計,新政策發布實施、影院建設布局,再到平臺屢次創新,江蘇步履不停,擁抱創作者與影迷;
著一“新”字,而境界全出。
縱觀江蘇電影五年之路的探索經驗,有五個“新”應當關注。
第一個“新”是新形式。
江蘇電影向來重視形式創新,以剛剛在蘇州結束的“致敬經典·國際修復電影展”為例,把修復作為主題進行,這在全國都是“獨一份兒”的。
還比如,2021年頗具影響力的“四史”教育電影課,精選20部數字修復紅色經典影片,本質上是以電影課的創新形式服務黨史學習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
第二個“新”是新地標。
這些年,江蘇電影在平臺建設方面下足了功夫。一個非常明顯的表征,就是各種新地標的拔地而起。比如,將在2024年元月竣工掛牌的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
近期,蘇州太倉也依托電影《鄭和下西洋1:滄海幽冥》IP授權,積極開發周邊產品,進一步打造優質文旅載體,是江蘇電影IP開發的一次新嘗試。
第三個“新”是新技術。
技術新,是江蘇電影一個顯著的特征。尤其是近年來,影視基地蓬勃發展,一批頭部電影企業落戶江蘇,共同助力江蘇電影的發展。
比如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聚焦智慧拍攝、智能制作、算力系統開發應用,開創“中國影視基地3.0時代”。比如揚州,電影基地建設步入尾聲,一期18個現代化高標準攝影棚、1座建筑面積為9000平方米的世界一流水下水景攝影棚即將啟用。
第四個“新”是新互動。
在政策環境方面,2020年,江蘇率先推出“蘇影十條”從財稅、金融、用工等方面降低企業損失,積極地探索電影與金融創新互動,推出“政銀擔”戰略合作。2023年,“蘇影保”更是升級至3.0版本。
另一方面,“新互動”并不囿于城市,而是放眼電影公共服務全局,還有推動農村電影放映與文明實踐工作融合。像南京高淳、溧水等地,都建設農村電影放映基層聯系點,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
我們也應該看到,江蘇電影的探索發展之路,并非一直是坦途,艱巨、磨難時有發生。
第五個“新”就是新挑戰。
面對新的問題,江蘇電影如何行穩致遠是長久的課題。考驗滄海橫流見本色的勇氣,也考驗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
如果給江蘇電影這五年取一個關鍵詞,“青春”也許是一個最好的注腳。
因為納新吐故,所以朝氣蓬勃。
希望、活力、在路上,這是江蘇電影的姿態,亦是向上向好的要素。
過往的成績,皆為未來的序曲,江蘇電影當“青春”、正“可期”。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王子揚
來源:光影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