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江蘇全省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座談會暨村(社區)書記視頻培訓班開班式舉行,又一批92名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示范作用強的村(社區)書記接過榮譽,被命名為“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
“瞭望君”注意到,這已經不是江蘇第一次高規格表彰村(社區)書記。把基層帶頭人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江蘇大力實施村(社區)書記“百名示范、千名領先、萬名骨干”工程,先后于2019年、2021年命名兩批共200名“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
值得一提的是,在6日這場座談會開始前,江蘇省委還特地辦了一場溫馨又特別的“見面會”。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看望了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并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贊他們“從全省廣大村(社區)書記中脫穎而出,可謂優中選優、百里挑一”,勉勵他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擔當奉獻,以扎扎實實、踏踏實實的行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扛起這一使命,力量在基層、關鍵靠基層。對于黨的基層工作骨干力量——村(社區)書記這支隊伍而言,肩負的責任確不輕。在場人士告訴“瞭望君”,見面時信長星講到,“村(社區)書記擔子重、責任大,非常辛苦。各級黨委政府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給予更多關心關愛,健全激勵保障機制,持續為基層賦能減負,讓他們事業上更有奔頭、工作上更有勁頭。”這一番暖心話語讓他們倍受鼓舞。
目光再回到這場座談會的“主角”身上,這些基層帶頭人中不乏“瞭望君”熟悉的面孔。比如,前兩批“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代表,張家港市金港街道長江村黨委書記郁霞秋,宜興市芳橋街道金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蔣仲良等,也有“新面孔”,全省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代表,“90后”的連云港市海州區新海街道海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肖娜……
他們是全省廣大城鄉基層一線的黨組織帶頭人的縮影,盡管來自不同崗位、不同地區,年齡閱歷不同,但都長期奮斗在基層、扎根在基層,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特別是在鄉村振興、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等大戰大考中沖鋒在前、勇挑重擔,取得了突出成績。
想要從江蘇13608個村、7719個社區中脫穎而出并非一件容易事,“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是如何“優中選優、百里挑一”的?
“瞭望君”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推薦選拔堅持“客觀公正、嚴明標準、注重實績、好中選優”,在市縣組織推選之后,還會開展專門審核以及綜合分析研判環節,在嚴格的流程之下誕生的人選,政治素質好、工作實績明顯、群眾認可度高,能夠代表江蘇廣大優秀村(社區)書記的形象,較好地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效應。
以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為例,其中擔任村(社區)書記平均任職年限為12.4年,其中10年以上的52人,20年以上15人,任職時間最長的45年;此外,學歷高和年輕化也是一大特點,92人中,大學及以上學歷37人;平均年齡49.7歲,有2名“90后”,15名“80后”。這些同志所任職的村(社區)或個人均榮獲過省級機關部門及以上表彰。
在6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幾名基層黨組織書記講述了扎根基層,帶領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做法和經驗。“瞭望君”覺得這些經歷和故事值得分享:
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姜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姜慶中:
三十年里最難忘的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握手言和的“姜茅五老漢”。2002年姜家村、茅家村合并為姜茅村,村里矛盾問題突出,“姜茅五老漢”經常越級上訪,成為當時有名的老大難問題,群眾普遍怨聲載道,姜茅一度被定為軟弱渙散村。我們“兩委”班子痛定思痛,決定把建強村級組織作為強化基層治理的突破口,從停車場改建、道路亮化等一件件小事干起,用實打實的工作贏得群眾認可和支持。點亮一盞燈,照亮整個村,幫著做思想工作的群眾越來越多,五老漢的思想也逐步轉變,問題得到成功化解。與五老漢的握手言和,讓我深刻感受到只有組織堅強有力,才能贏得群眾支持。
第二個故事是“褪去一層皮”的特田創建。2021年村“兩委”換屆時,泰州市委組織部統一部署制定村級五年發展規劃,我們以省特色田園鄉村創建為主線,描繪美麗鄉村建設圖景,并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公開承諾創建必成。7名村干部帶頭撲在一線,不到3個月時間,拆除“散亂污”小企業12家,整治河道7條,漸漸地“干部干群眾看”變成了“干部帶著群眾一起干”,老百姓自發清理閑雜農用船69條,清理雞舍鴨棚40多處,打造美麗庭院80多個。經過3年的共同奮斗,省特田創建目標提前完成,村里自來水、天然氣、污水管網全面覆蓋,主題公園、一米菜園、健身游園合理布局,姜茅村民“開門見綠、推窗見景”,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第三個故事是52個老板的南瓜項目。檢驗一個班子戰斗力強不強、一名村書記行不行,關鍵看能否實現集體增收、群眾致富。姜茅人敢于打破傳統稻麥種植模式,向經濟作物發展。我帶領“兩委”班子到山東、鹽城等地取經學習后,打造貝貝南瓜種植基地,領辦貝貝星際綜合體研學項目,種植面積由3畝發展到300畝,股東由村集體、村干部發展到合作社、黨員群眾,貝貝南瓜成為52個老板的共富項目,重點打造了智能溫室大棚、教育科普基地、親子休閑露營區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中心,實現村集體收入近130萬元,帶動群眾人均增收2萬元。我們通過“資源共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真正讓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日子越過越紅火。
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磊:
“當家人”敢想敢干,這個村就有希望
我是土生土長的墊湖人,小的時候,父母經常給我講墊湖的歷史,聽得最多的就是“分田到戶”的故事。隨著時代變遷,在“三農”發展的大潮中,“分田到戶”所產生的效應逐漸釋放完畢,墊湖村陷入了“一夜跨過溫飽線,幾十年未過富裕坎”的處境。2008年,墊湖農民收入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改革的先進村成為了省定經濟薄弱村。
2009年畢業后,我成為墊湖村的一名村干部,村書記任龍帶領我們在全縣率先推動土地集中規模經營。有少部分群眾不理解,任書記就帶著我一戶一戶上門做工作。最終,全村1.2萬畝耕地全部集中流轉,農業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我懵懵懂懂地意識到,村書記是全村的“當家人”,“當家人”敢想敢干,這個村就有希望。
2015年,我成為墊湖村的書記,當時的墊湖村已經實現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中,但因為缺少產業支撐和項目支撐,一些村民雖然住進了新房子,但也面臨著“無事可做、沒錢可賺”的窘境,特別是留守老人和農村婦女。我南下北上,當年就引進了5個“三來一加”項目,村民說,“跟著小周書記干,家門口有錢賺。”
2021年春節假期結束后,我帶領新一屆村“兩委”向村民作出任期承諾:到2025年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500萬元、新建廠房兩萬平方米、解決群眾就業400人.......之前也有村干部勸我,這個目標我們自己內部掌握,沒有必要向村民作出承諾,萬一實現不了,不就成了“打臉”了嗎?我認為,無論是過去的“大田變小田”,還是現在的“小田變大田”,靠的就是實事求是,靠的就是干部敢想敢干、善作善成,把目標說出來也是不給自己留退路。
2021年9月,兩萬平方米的廠房開始新建,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上級幫促和村集體結余。為了督促進度和保證質量,工人沒上工,我就到現場;工人收工后,我還會到現場。有一次,深夜突發雷暴雨,擔心白天剛做好的水泥地面被沖毀,我帶領村“兩委”干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做好應急處理。當我們準備離開時,施工方才匆匆趕到。4個月過后,廠房如期交付,我也整整瘦了十斤。
連云港市海州區新海街道海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肖娜:
扎根社區為民,用心用情建設美好家園
2013年9月我從大學畢業到社區工作,如今已整整十年。2019年,我剛接手海連社區工作,只有27歲,群眾對我這個“新書記”并不信任。有的居民認為:“一個小丫頭能干什么?”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多辦幾件群眾認為我辦不成的事,用實際行動換取群眾信任。
解決問題,首先要找準問題。我帶領社區“兩委”成員,用一個月時間,走遍轄區每家每戶,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建立包括停車難、道路破、設施舊、服務少在內的12項問題清單。在走訪中了解到,社區有一處廢棄20年的地下停車場,因為開發商配套設施建設不到位,一直無法啟用,之前業委會多次溝通都沒有結果。我先后5次拜訪開發商,和負責人拉家常、談合作,最終說服他們出資20萬元修復停車場。緊接著我們又以停車場收費打底,動員物業公司墊資200萬元,把小區里破損的道路也修了起來。隨著一個個難題的順利解決,不少居民都說:“這個小丫頭還真行!”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當地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站黨支部負責人一起開會,談到共駐共建,他很感興趣。聽說我們小區正在改造綠化,第二天就給我們捐贈了66棵月季花,一下子就提升了我們小區的形象。但共駐共建不能做“一錘子買賣”,我們主動邀請他們到社區參觀,幫助他們向居民宣傳推廣ETC辦理,在常來常往中增進了友誼、加深了感情、建立了常態聯系。
事后我就想,這樣的共建為什么不多搞一點?那段時間,我把周邊大小單位跑了個遍,與市委政法委、區政協等19家單位簽訂了黨建聯建協議。“朋友圈”越做越大,“組織力”越聚越強。近兩年,我們舉辦共駐共建活動不下百場,連續辦成了黨群服務中心升級、連心長廊建設、小區環境出新、運動場所改造、助老托幼項目引入等一系列惠民實事。有居民開玩笑說:“現在社區條件好了,周邊的居民都想搬到我們小區來。”
2022年3月,社區所在的新海花園小區被列為疫情防控高風險小區。我們迅速組建了一支256人的志愿服務隊。那段時間,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經常凌晨集合,一干就是一整天,有的“小伙伴”偷偷掉眼淚,但沒有一個“逃兵”。最讓我感動的是,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李連成每天都帶著幾名黨員業主,準時報到。他跟我說:“社區平時為我們做了這么多,關鍵時刻,我們黨員都得頂上”。通過這件事,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危急關頭他們就是我們的“娘家人”、“撐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