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澤國、沃野千里,水波瀲滟、垛上花開。
位于江蘇中部、里下河地區腹部的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江蘇強縣,區位條件是不可忽略的優勢,或是濱江、或是臨海、或是緊鄰大都市,但是興化一不靠江、二不靠海、也不靠上海、南京這樣的大都市,然而,這樣的“三不靠”區位,卻擁有“四個一”——垛田花海全球唯一,水稻單產全國第一,河蟹產量全國第一,健康食品全省第一。這里以不足全國1‰的人口和耕地,產出了近全國2‰的糧食,淡水產品總量連續33年位居全省內陸漁業縣級之首,每年可為全國每個家庭供應2只大閘蟹。
“‘第六產’就是興化最強的特色,我們堅定將‘農業現代化’視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興化市委書記陳鋒劍在接受采訪時笑著解釋——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一加二加三和一乘二乘三都等于六,“第六產”就是興化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也是“逆勢而上”的成功關鍵。
2023年4月,興化在全國72個創建縣(市)中綜合考評位列第一,入選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興化”二字亦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興”就是鄉村振興,“化”就是農業現代化。陳鋒劍用兩個詞詮釋對“農業現代化走在前”的理解,“一個是融合,一個是共富,也就是以融合發展的理念,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徑。”
農強密碼:機械化、智能化、生態化
風吹稻花遍地黃,又到一年豐收時。秋收時節的興化,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一粒大米”香飄全國;大閘蟹、小龍蝦雙雙“出圈”;淡水魚、果蔬等傳統優勢產業“一騎絕塵”……作為魚米之鄉,興化農業基數大、門類多、產品豐富,五大產業鏈共同描繪出興化的農業版圖,并連續三年位列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縣級排名第一等次。
目前,興化市有耕地面積共186.85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75.68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4.27萬畝,比重達70.89%,畝均糧食產能提升10%以上,興化今年上半年夏糧再獲豐收,小麥單產400.5公斤、蔬菜產量48.46萬噸,在泰州排名第一。
螃蟹捆扎機、螃蟹分級機、全姿態水下機器人……今年11月,興化舉辦了一場全國水產養殖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現場推進會,匯集全國頂級漁業專家和最新水產養殖機械,眾多新奇裝備亮相。
“只要通過手機下載一個APP,這艘船就可以實現一鍵巡航,均勻地在蟹塘投餌,還能自動返回碼頭。正常二三十畝的塘,10分鐘左右就能投完。”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以前人工喂海塘,500畝喂一次最少要三四個小時,借助智能投餌施料船,現在只需50分鐘就可以結束,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
作為全國水產養殖大市,目前興化全市養殖機械共8.2萬臺套,投飼、水質調控、起捕和清淤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8%,遠高于全國33.5%水平,處于全省前列。近年來,興化建成自動增氧設備覆蓋面積7.4萬畝、自動投餌設備覆蓋面積11.1萬畝、水環境自動監測覆蓋面積3萬畝,認定市級物聯網漁業應用基地12個。
農業智能化在興化真正做到了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在興化現代農業展示館的大屏上,通過RS和GIS技術,園區內的田地以模塊的形式,一地一碼,呈現在技術人員眼前。在“數字農田系統”中,面積、種植作物、品種、土壤、氣候等多維度的實時和歷史信息全部實現云端可見。
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在興化,數字技術讓糧田變身“良田”,為農業插上“智慧芯”。記者了解到,興化市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核心區已建成1500畝無人化智慧農場和160畝的智慧農業展示區。
“針對糧食產業園的規劃和設計,我們定制了7個功能系統,包括數字農田,智慧物聯監測診斷、處方設計、作業管控、數字營銷和農技服務。”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產業園內已建設了覆蓋農田的5G+信息網絡和可視化的智慧農作管理平臺,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實現“經驗農業”向“數字農業”的轉變。
生態化帶來的“稻+”模式,正有力提升興化現代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金燦燦的稻田里,成群的鴨子游蕩其中,時不時地探頭覓食,萌趣橫生……走進興化釣魚鎮的稻鴨共作田,不僅稻米的長勢喜人,稻田里的“打工鴨”們也個個肥實、羽毛光亮。
這片稻鴨共作田屬于省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基地—興化市雙超鴨田稻米專業合作社。以田種稻,稻田養鴨,以鴨促稻,鴨子既可吃雜草和田間的害蟲,鴨糞還能肥田,“稻鴨共生”的特色模式不僅養出了“生態鴨”,還種出了“有機米”,既節約了成本,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除了“稻鴨”,在興化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內,已建成80畝的生態綜合種養示范基地,這種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既具有互補作用,又可以達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目前,興化全市的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0%,通過“稻蛙”“稻蝦”“稻蟹”等六種“水稻+”種養模式,興化探索出一條提升土地綜合產出的致富新“稻”路。
提升食品價值鏈,“舌尖”上崛起大產業
大閘蟹、小龍蝦、大米、香蔥、魚丸……興化美食眾多,不知俘虜了多少食客的舌尖。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越的生態條件和堅實的農業產業化基礎,也孕育出了興化的健康食品產業。
如今,綠色健康食品產業已與不銹鋼產業和高端裝備產業共同構成興化的三大主導產業,且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據統計,2022年,興化市擁有健康食品規上企業116家,實現規上產值207.4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21%。先后獲評“國家食品工業強縣”“江蘇省食品工業十強縣”。
從“傳統生產大戶”到“食品工業百強”,產業的聚集效應尤為重要——不僅要把本地“小而散”的企業聚起來,還要把在外“多而廣”的能人請回來,把全國“大而強”的龍頭引過來。
破題,從2016年開始。
當時,興化市在經濟開發區成立了江蘇省首家農副產品加工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頂新集團、五得利面粉兩個“種子選手”率先筑巢。在頂新集團帶動下,興化形成了22萬畝香蔥基地和40多家以香蔥等為原料的加工企業,被稱為“亞洲最大的香蔥生產和脫水蔬菜加工基地”,“興化香蔥”成為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
隨后,在2017年,經開區又規劃了8平方公里的區域,打造“中國唯一、世界第一”的調味品產業集聚區。短短一年后,發展就有了起色:7個項目集中開工,30個調味品項目簽約落戶,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紛紛追逐“產業鏈”而來,如生產方便面的華豐集團、生產火鍋料的安井公司、生產奶脂黃油及冷凍方便熟面的伽力森等等。
“奧爾良腌料是我們的主打產品,每月為安井公司提供的腌料就有20多噸,其它產品比如各種風味醬汁、沙拉醬、高湯、面包糠、雞精等,全年總產量大概6000噸左右,去年銷售額近4.1億。”江蘇特味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姚德洋告訴記者,公司在上海和北京還有兩個研發中心,共140多名研發人員,可以配合集聚區內的上游食品企業研制專用復合調味料。
目前,經開區調味品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已達2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興化調味品產業規模占全國的18%。
“我們又有原材料、又有調味品,兩個加在一起就是當下最時尚的預制菜。”興化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介紹道,掘金預制菜萬億“藍海”是興化的又一個目標。
今年2月,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興化經開區再一次搶抓預制菜產業發展風口,以省級第一批預制菜產業園項目創建為契機,將原規劃的中華食谷B區調整為預制菜產業園項目。
“接下來,我們將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進一步支持安井集團、長牌食品等企業牽頭建設預制菜產業示范園區,籌劃建設市級農產品電商物流產業園,支持預制菜企業利用市級冷鏈物流中心,拓展倉儲配送渠道,逐夢調味品產業‘新藍海’,讓更多‘興化好味道’香飄全國餐桌。” 邵國昱說。
從“首提地”發軔,探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農舍青磚黛瓦、水榭造型別致,透凈的落地窗外,是剛修剪完的新奇綠植,空氣中飄浮著陣陣咖啡香,不少年輕游客正駐足打卡……這一幕并不是在城中心景區的網紅店,而是位于千垛鎮東羅村的幾木咖啡館。
開民宿、做咖啡、種果蔬……在興化,鄉村正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一幅幅特色田園鄉村美景圖正徐徐展開,東羅村便是這畫卷上的動人一角。
東羅村的地理位置優勢得天獨厚——東鄰千垛菜花景區,西靠“水上森林”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南接平旺湖,北有1600多畝觀光、采摘、休閑農耕體驗的千島果園產業帶,水陸交通便利,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富。
“興化市是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首提地’和集聚地。”在千垛鎮黨委副書記錢怡看來,“首提地”是東羅村的光榮印記,這也意味著要肩負起為全省探路、創全省樣板的使命。
近年來,通過“地方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創新合作模式,東羅村用“針灸式改造”延續村落歷史記憶,打造水鄉詩意生活,走出了一條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致富之路。
“這些年來,東羅村每年人均收入增幅9%-11%,從2017 年村民人均收入20300元,到2022年已經達到32500元。”錢怡告訴記者,東羅村鄉村休閑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成立了多個合作社。村民們既能拿到土地租金、入股分紅,還能打工創收。從外地返鄉的東羅村人也越來越多,開民宿、做咖啡,為碧水東羅增添更多時尚氣息。
幾木咖啡館的咖啡師高慶英就是從上海返鄉的青年。“看見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就回來創業了。現在村里的環境也很美,我能兼顧老人和孩子,又有穩定的收入,幸福指數比以前高。”
東羅村村民李月琴夫婦原先在常州做生意,兩年前返鄉創辦了宇軒民宿館。“我們民宿有三層樓,每次快到節假日的預定都非常火爆。一年能賺五萬多,還請了三四個村民來幫忙。”
在東羅村北面的千島園果蔬專業合作社,1600畝的田野上,瓜果飄香、魚蟹肥美。“現在合作社主要以葡萄、水蜜桃種植和水產養殖為主,每畝年產值三萬元左右。”合作社理事長羅保全介紹,他回鄉種果蔬已經13年,合作社帶動了本地150多人就業,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
東羅村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3年還成為江蘇省第十四屆鄉村旅游節分會場之一,吸引來全國各地游客駐足游玩。
隨著村莊名氣越來越大,游客數量也越來越多,村莊各項經營用款需求陡增。那么,錢從哪里來呢?“鄉村振興主辦銀行”興化農商銀行幫了忙。
“我們在東羅村建立了鄉旅金融驛站,加強信貸支持本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和客戶發展的力度。”興化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華飛介紹,通過“鄉旅E貸”“興村易貸”“興鋒e貸”等,發放低息貸款支持村集體經濟、民宿、旅游、飯店經營等。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興化當地特色,支持鄉村旅游發展與支農惠農工作緊密結合,助力探索開發多層次、特色化、高品質的旅游產品體系,豐富游客的文化體驗形式和消費模式。”華飛說。
2014年,“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入選該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風景之上,亦有“豐”景。如今,“雙遺產”的金字招牌正成為興化的一道財富密碼。
聯合調研組:
總策劃 雙傳學 顧雷鳴
總執行 焦建磊 林康 杭春燕
成員 呂潤洲 張嘯 戴軍農 張妍妍 強慧娟 陳澄 柏麗娟 高波 白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