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以水為紐帶,長江流域人杰地靈,無數風流盡顯。長江橫貫江蘇東西,鑄造了江蘇一江兩岸的地理格局,江城相依、江河相匯、江湖相伴、江海相融,這里積淀著厚重的長江文化“家底”。一場“形魂兼備”的雙向奔赴正在發生。
順江而下,涵養生態的“最美濱江岸線”風頭正盛。看揚子江生態公園萬千綠意綿延,讓浦口碼頭的輕風與輪船相擁......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這里已完成有關長江文化“形”的多次蝶變與轉身,不僅賦予了長江文化新的生命力,也必將深刻影響和塑造著人與城的精神氣質。
若將自然生態比作“形”,那么惠民、利民、育民,則是長江文化的“魂”。長江T臺水幕秀、民族音樂會、南京江北圖書館開館、“長江潮”文化生活季......從傳承與保護的“活化”實踐中,我們可知:長江文化之“美”,從來不應束之高閣、秘不示人,而應融于人們的身邊,讓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到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事業中來。
黃金水道奔騰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水脈與文脈的相融,賦予了江蘇包容開放、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內生動力。讓長江文化可見、可感、可親,留下看得見、摸得著、能回憶、共講述的長江文明,有關“形”與“魂”的實踐,如今,仍將在這片大地上繼續。(饒雨桐 林曾霞 許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