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有序推進,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領域的份額迭創新高。近日,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匯編的交易數據顯示,2023年1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從10月的3.6%升至4.6%,創人民幣最高紀錄。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超過日元,成為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人民幣成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背后是對中國經濟的看好、中國市場的強勁“磁吸力”、中國貢獻的世界認可。
人民幣成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背后是對中國經濟的看好。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達913027億元,同比增長5.2%。從運行軌跡來看,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增長4.5%;二季度延續恢復態勢,增長6.3%;三季度企穩回升勢頭明顯,增長4.9%。1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中國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從之前的5%上調至5.4%。中國經濟在固本培元中持續回升向好,客觀上助力著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不斷提升。
人民幣成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背后是中國市場的強勁“磁吸力”。中國擁有著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4億人,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中國大市場日益成為世界共享的大市場,也引來了外資企業的強烈關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達41947家,同比增長32.1%。事實上,越來越多海外企業就在積極嘗試先在境外市場開展人民幣低息融資,然后再將這筆資金投向中國實體產業以加大對中國市場的產業投資布局。
人民幣成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背后是中國貢獻的世界認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與維護者。當前,中國也已經成為了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已經由2012年的11.3%提升到2022年的18%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中國始終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源,人民幣在全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未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將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以自身發展為世界發展創造新機遇。可以肯定,隨著越來越多海外投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明年持續增長,計劃向中國境內金融市場投入更多資金,未來人民幣在跨境投資領域使用規模與國際支付占比都將呈現穩步提升趨勢。隨著中國經濟加快復蘇發展,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將發揮更加重要作用,持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合作共贏惠及世界,共同開創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未來。(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