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再赴江蘇考察,要求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我蘇網攜手全國多個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新“縣”象印記——探路中國式現代化縣域調研行》,記錄我國地方行政區劃的基本單位“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起而尋策、敢為人先、踔厲奮進的火熱場面,通過調研和解剖式報道,為各地提供啟迪和借鑒。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要求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考察期間,總書記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要加快推動關鍵技術、核心產品迭代升級和新技術智慧賦能,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風從東方來,潮涌南黃海。位于黃海西岸,長江三角洲東北翼的江蘇省如東縣,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雙碳”目標,搶抓技術革命和能源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利用沿海風力資源,著力打造集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綜合利用為一體的綠色能源產業體系。一幅千億級綠色能源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景圖正在這里徐徐鋪展。
如東86公里的海岸線上矗立著上千架風電機組。一年四季的海風,吹來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
如東海上風電場
在如東黃沙洋海域,亞洲首座柔性直流海上風電場匯聚了如東三峽H6、H10、中廣核H8三大海上風電場的265臺風機,每天能“吐”出904萬度電,大約可滿足4000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電。
“我們采用了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破解了制約深遠海風電開發建設的瓶頸問題,能夠支持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接入,有效解決傳統交流電在遠距離送電時存在的線路損耗問題,通過對風力發電的全方位控制,使風力發電間歇性的特點不擾亂電網。首批機組在2021年11月8日實現并網發電。它的成功投運,代表著中國海上風電從近海走向遠海,邁出了深遠的一步。”三峽能源江蘇運維公司南通(浙滬)區域海上風電運維管理中心主任漆召兵向調研團一行介紹時不無自豪。
如東柔直海上換流站
近年來,如東利用沿海風力資源富集區的優勢,著力推進風電資源開發,先后建成龍源、華能、三峽、國家電投、中廣核、國信等30座風電場,總裝機規模560萬千瓦,年新能源上網電量超130億千瓦時,平均每天向華東電網輸送3500萬千瓦時,相當于1.6萬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與此同時,如東搶占新賽道,一批企業順應市場發展需要,開發生產風電塔筒、導管架、樁基系列產品,走出一條清晰的鏈式產業發展路徑。在位于如東經濟開發區的重通成飛風電設備江蘇有限公司,從80米到110米長不等的風機葉片正準備啟運海外,氣動外形、玻璃鋼材質,使得葉片重量更輕,使用壽命在25年以上。公司總經理董靜軍介紹說,2023年將是公司海外交付批量最多的年份。發往埃及、南非、智利等國家的葉片正在碼頭緊鑼密鼓地進行裝船。
從如東待啟運的風機葉片
如今,如東的新能源產業鏈持續鍛強補齊,形成風機整機及配套設備制造、風電技術研發、風電場運營維護產業鏈,正全力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萬畝漁光一體產業園內,連綿的太陽能光伏板在陽光下宛如藍色的海洋。如東充足的光照以及得天獨厚的灘涂資源優勢,為“光伏+漁業”提供了廣闊舞臺,成為眾多光伏能源開發企業的青睞之地。
如東萬畝漁光一體項目基地
2015年,通威集團在如東投資建設了全國首個“漁光一體”光伏電站,開創了“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漁光一體模式先河。該基地歷經四期建設,目前已經平穩運行了7年多,累計實現上網電量超3億千瓦時。此后,華能200兆瓦、華潤200兆瓦、中廣核200兆瓦3個單體項目相繼落戶如東,為如東綠色能源示范城“陽光版圖”帶來了新一輪擴容。四個漁光互補項目共占地一萬畝,全面并網之后,預計每年可向電網輸送綠色電力8.75億千瓦時。
目前,如東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到640 萬千瓦,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隨機性、波動性較大,要實現持續穩定供電,就需要強有力的儲能技術作為支撐。11月29日,江蘇省容量最大的獨立共享儲能項目——江蘇豐儲儲能電站在如東正式并網。這個巨型的 “充電寶”,可在谷時充電儲能、峰時放電調峰,年上網放電量可達1.2億度。
江蘇首個投運的電網側大型共享儲能電站——江蘇豐儲共享儲能項目
通過引入清潔環保的“零碳”能源項目,如東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
2023年12月8日,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點的如東洋口港陽光島上,中石油江蘇LNG接收站正接卸今年第68條LNG(液化天然氣)船。中石油江蘇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繆曉晨告訴調研團,“我們主要是保障整個長三角地區的天然氣供應,到目前為止已接卸了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卡塔爾、澳大利亞、俄羅斯等26個國家地區的LNG資源共5500萬噸,常年能夠支持江蘇三分之一以上的天然氣供應,是全省重要的能源供給站”。
如東洋口港今年第68條LNG船海拉精神靠泊接卸
近年來,如東集聚中石油、國信、協鑫、華潤等一眾能源領域領軍企業,布局陽光島能源產業,并加快強鏈及產業配套建設,強勢引領“能源艦隊”完成產業整合。江蘇國信如東LNG項目一期3座20萬立方米LNG儲罐已建成,二期接收站工程全面開工。整個項目計劃于2025年上半年投產。作為江蘇自主投資建設的第一個接收站項目,也是江蘇目前唯一的LNG儲運調峰項目,該工程投運后,最大日供氣量可達6000萬立方米。2022年9月開工的協鑫匯東LNG接收站項目兩座20萬立方米的LNG儲罐外罐施工已基本結束。該項目投產后,每年可外輸天然氣42億立方米,實現營業收入約12億元。同時接收站還可以進行LNG貿易,預計每年的貿易額在200億元。
未來,3平方公里的陽光島上將集聚4座LNG接收站,儲罐達到22座。陽光島將成為全國最大的LNG能源保供中心,全面助力江蘇乃至華東區域能源結構調整,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作出更大貢獻。
如東洋口港陽光島俯瞰
“面對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的新一輪風口,如東將著力打造全國綠色能源示范城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示范區,探索新能源+儲能、新能源+制氫等商業模式,加快建設零碳園區。”談到如東新能源產業的下一步發展,如東縣發改委副主任張俊這樣說道。
在推進綠色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如東布局長遠,放眼未來,以低碳目標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孕育綠色發展高起點;以資源優勢撬動產業能級,堅持資源利用和產業培育“雙輪驅動”;以項目集聚帶動港產城融合,推動高水平開發開放。如東,已由“資源型”“兩高型”產業發展向著“創新集約型”“綠色低碳型”悄然轉變。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如東“風光”無限、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