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亭湖:“穩就業”托起民生幸福夢

就業為民生之本,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大洋街道海悅社區立足居民求職和企業用工“雙向需求”,“四位一體”打造家門口“就業矩陣”,全面提升就業服務質效。



就業“服務站”:優化對接,讓求職更快捷

12月29日,海悅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室外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的招聘信息引人注目——“瀛洲開元大酒店,招聘餐飲服務員3名”“悅達國際大酒店,招聘保安1人”“鹽城海天印務,招聘圖文設計師2名”。

“轄區企業有招聘需求,我們都會同步在就業服務站、網格群里發送信息。”社區黨總支書記董志梅介紹,在高質量充分就業“敲門服務”中,網格員對11個居民小區進行全面摸排,建立完善并實時更新轄區勞動力人口就業情況,有應聘需求的居民也可以直接聯系網格員。

聚焦勞動力人口精準服務,今年8月,海悅社區按照“三站合一、一站多能”要求,設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為轄區企業和居民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招聘、技能培訓、社保查詢等服務,打通高質量就業服務“最后一米”。

線上線下互通,就業服務“零距離”。在就業服務站內,勞動保障協理員正借助網點的交互系統,登錄就業服務網站,為高校畢業生王玲提供本地招聘信息。根據王玲專業特長和就業意向,系統很快就匹配上相關企業需求信息,這讓王玲感到驚喜。

“我們社區有常住人口2030戶,76名居民登記了就業意向。轄區有招聘意向的企業商戶12家、零工需求單位7家。”對于轄區就業情況,董志梅如數家珍,“居民來服務站,咨詢就業政策,了解招聘信息,也有企業來告知用工需求。”就業服務站已成為居民、企業“雙向選擇溝通”的“快速通道”。



職業“微講堂”:融合培訓,讓技能更實用

以鐵絲為軸,將藤條與花朵纏繞,用絲帶做點綴……在“小紅書”App線上直播平臺,“花藝博主”李梅正嫻熟地編織手腕花環。這段時間,她的“首秀作品”備受網友青睞。

看到網友“關注”“點贊”,李梅滿心喜悅:“這要感謝海悅社區的培訓指導。”一個月前,李梅報名參加了社區高質量就業培訓課,跟著專業花藝師學習布花編織、手腕花環、干花擺件等花藝制作。課程結束后,她便嘗試在線上開店。李梅說,等積累了經驗,想開一家花藝實體店。

“在幫助居民獲得就業機會的同時,社區也在鏈接更多培訓資源。”董志梅介紹,針對轄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再失業人員”等群體,就業服務站推出“一人一策”精準服務,根據個人求職意向,個性化推薦匹配崗位,為其提供至少兩次職業指導,1次就業培訓。

擁有一技之長是穩定就業的前提。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先后與3家單位簽訂技能培訓合作,在黨群服務中心、“暖心·安康”驛站,開設就業“微課堂”,為待業居民提供家政服務、中式面點、花藝茶藝、電子商務等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指導,幫助居民掌握就業技能,獲得更好的就業發展機會。今年以來,共舉辦訂單式、實訓式技能培訓22期次,培訓學員150人次,其中56人實現擇優就業和自主創業。

暖心“手工坊”:精準幫扶,讓服務更溫馨

殘障人士、特困家庭成員等弱勢群體普遍年齡大、技能低,是就業幫扶工作的難點。海悅社區依托省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就業運行監測分析系統,在開展全面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梳理出殘障人士、低收入家庭成員、零就業家庭成員等特殊就業困難群體42人。

而弱勢群體精準鎖定只是第一步,幫助困難群體多渠道就業則是“關鍵一招”。為此,社區為該群體量身定做“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訓信息”三張服務清單,并充分利用就業援助機制,設立“殘疾人之家手工坊”“博愛綠植園”公益就業點,為困難群體提供個性化就業援助。

殘障人士鄭干芹(化名),以往求職時屢屢“碰壁”。如今,她每天到“殘疾人之家手工坊”上班,從“新手上路”逐漸成為行家里手。今年6月,鄭干芹還順利通過一家科技公司的面試,成為一名兼職保潔員。“輔助手工+靈活就業”雙收益,讓鄭干芹的收入翻了一番,實現了就業增收的愿望。

“像這樣一個禮袋,大家熟練以后,每個人一天能包裝200個到300個,加上區殘聯每天10元的出勤補貼,每月有1500多元收入。”手工坊第三方運營負責人王遠超介紹,為策應殘障人士就業宣傳年要求,海悅社區聯合6家企業,3家社會組織,開發更多適合該群體的就業崗位,為31名殘障人士找到了合適工作。

“困難群眾就業,關系群眾冷暖、民生底線。”董志梅坦言,要實現弱勢群體就好業,根本是確保就業服務手段的多樣化,“在家門口精準解決困難群眾的就業需求,存在一定難度,但這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居家“分工廠”:輔助就業,讓崗位更多元

剝離花葉、疊放花瓣、壓實花托……一大早,大洋小區居民李艷就忙活起來了。說到“花藝加工”這份工作,今年40歲的李艷樂開了花:“家里兩個小孩要照顧,這個可以在家辦公的手工活,讓我家庭、就業兩不誤。”

民有所需,我有所應。社區工作人員在“敲門服務”時發現,不少居民出于照顧家庭等原因,更傾向于就地就業、居家工作。考慮“寶媽”等群體靈活就業訴求,社區主動鏈接資源,招引來料加工訂單,打造居家“分工廠”,滿足居民“零散工作內容”“彈性工作時間”等多元就業需求。

分料、打樣、記賬、出貨,在“分工廠”里,20多位居民正緊張有序地加工花藝。“工序不難,經過基礎培訓后就能上崗。”管理人員劉霞介紹,靈活就業人員都上的是“臨時班”,工資按照每朵花5—6分錢標準結算,平均每月能掙1600多元。

隨著訂單量的增加,如何及時供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借助就業服務站和就業服務平臺,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張貼海報、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暢通“分工廠”用工信息發布渠道,吸引了更多居民的關注。“在趕貨最忙的時候,有50多位居民一起加工訂單,平均每天出貨4萬多件。”劉霞說。

“計件核算薪資助推家門口就業,也是一次市場導向的用工探索。”董志梅說,社區用心經營“分工廠”,得到了原料供貨商的認可,加工訂單不斷,工廠的“效益”越來越好。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