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近日,江蘇教育界與產業界對話對接系列活動——納米新材料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大會在蘇州舉行。江蘇教育界與產業界展開新一輪高效對接活動,積極培育以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從技術發展到產業升級的閉環。
小納米孕育大產業,新材料鍛造制造業新未來
江蘇新材料產業集群是全省4個規模超萬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尤其是在碳纖維、納米材料、石墨烯、膜材料等領域全國領先,蘇州市納米新材料集群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目前,全省新材料領域高技術企業達7800家,上市公司159家。
“納米科技已經逐漸走出實驗室,深入到產業應用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教授遲力峰介紹,多年來,巨磁電阻效應應用于移動存儲硬盤,已走進千家萬戶。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量子點,在顯示領域已有商業應用,其中也是納米新材料技術的體現,“目前,新材料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先進綠色制造技術、高性能光電照明設備、廢水資源化處置、腫瘤免疫治療等領域。”
“實現快速、精準的心腦血管疾病個性化診療,需要納米新材料和新技術支持。”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顧寧談到,當前,納米新材料技術已經在醫療健康領域得到應用。研發新型功能材料及器件,結合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等,可以全方位獲取血管及相關系統的信息,輔助心腦血管疾病臨床輔助治療。“只有‘用’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納米新材料技術的研發需要高校研發與企業產業化、臨床應用結合起來,才能為百姓健康做出貢獻。”
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納米微觀視角下,正在不斷挖掘出新的科學“寶藏”。近年來,由蘇州大學牽頭成立的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與蘇州工業園區相關企業親密合作,讓技術研發與產業制造“無縫銜接”。
其中,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的發明成果“大幅面積微納制造關鍵技術”,已完成86寸大尺寸單膜觸控傳感器的產業化應用,帶動大屏交互產品新增產值17000萬元,自主研發的超薄導光板,已在全球三分之一的新增筆記本電腦上應用。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研發的“OLED顯示與照明關鍵技術”,自主設計制造出全球第一款實現國標A級的OLED護眼燈,無藍光和電磁輻射危害。
面向未來,隨著我國制造業智能化升級與數字化轉型進程加速,機器人產業等先進技術同樣需要新材料技術的加持。蘇州大學教授孫立寧談到,制造業其實就是把材料變成產品的過程,所以材料對智能制造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他以機器人產業為例,高性能、智能化是產業發展的方向,因此,與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3D、新材料等技術不斷融合,才能促進關鍵技術與集成應用的創新。
企業意向投入總金額21.9億元,高校精準對接“答題”
在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中,創新始終是關鍵。“企業后端工藝開發,依賴于高校的基礎性研究。”昆山協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清勇介紹,公司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蘇州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12月9日,隨著朱雀二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公司研發的鈣鈦礦進入太空測試。“鈣鈦礦材料在太空中的運用,可以在太空電站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現場,江蘇高校亮出雄厚的新材料領域“家底”。近年來,江蘇高校圍繞新材料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攻關,南京大學“3D打印柔性腦機接口陣列”、東南大學“地下工程混凝土快速響應型自修復微膠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泛半導體真空環境放聲搬運材料”等150余項新材料創新成果取得創新突破。
其中,不少高校新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成功進入量產階段。南京工業大學國際首創耐1200℃氧化硅氣凝膠系列產品,并實現量產,成功應用于工業保溫、節能建筑和國防科技等領域,自主設計建設年產2.4萬立方米生產線,累計實現全球市場規模產值超100億美元;江蘇大學獨創凝固控制技術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鎳基單晶空心渦輪葉片生產共性關鍵制造技術,成功制備出航空發動機用高性能鎳基單晶空心渦輪葉片,在航空航天、能源等工業領域成功產業化應用,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7億余元;常州大學與相關企業共同突破超薄玻璃物理鋼化技術瓶頸,創制出國際首臺大尺寸超薄玻璃物理鋼化制造裝備,實現厚度兩毫米的超薄玻璃物理鋼化,以及超薄雙玻組件批量生產,年產能超1.2億平方米,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達60%……“十四五”以來,全省高校累計轉化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1300余項,助推新材料產業實現新增產值超120億元。
技術應用場景是什么?成果轉化周期需要多久?技術預算大概是多少?現場,不少高校和企業代表正在進行深入技術合作洽談。
企業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認真做好“出題人”。蘇州英納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劉佳偉介紹,此次公司擬投入100萬元,與蘇大合作開展“低溫燒結納米導電銀漿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助力實現功率模塊結構中的高溫可靠性。
記者了解到,在本次教育產業對接活動中,企業共提供關鍵技術需求86項,意向投入總金額21.9億元。
各高校積極對接需求,專家團隊主動“揭榜”,通過共建重大平臺、開展聯合攻關、聯合培養人才等方式,實現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現場,南京理工大學和江蘇納歐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的“高吸能納米復合材料生產工藝開發”、南京師范大學和江蘇合義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的“共建生物功能材料與復合材料研發測試平臺”等10個項目現場簽約。
千余家企業加入,“攥指成拳”打造產業集群
高校與企業強強聯合,這是當前江蘇許多企業創新聯合攻關的新模式。現場,蘇州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等優勢創新資源開展技術攻關,打造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試驗驗證、成果轉化的產業鏈生態圈。
近日,由蘇州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蘇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的成果“納米氧化硅沉積技術量產設備”,登上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Energy》。該成果首次實現可量產的異質結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26.41%,為高效率異質結光伏電池的大規模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強化成果轉化對接,跑出從“書架”到“貨架”的加速度,架起從“校區”到“園區”的立交橋。大學科技園等產業集群載體,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教育、產業與城市高度融合的重要平臺。
蘇州市科技局副局長胡捷介紹,蘇州建設了高質量的孵化體系,支持建設高水平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未來產業科技園,并給予充分的政策支持。“蘇州正努力打造全球具有吸引力的納米新材料產業創新集群,力爭到2025年全市納米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將高校基礎研究優勢與地方產業成果轉化優勢結合,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蘇州大學科技黨委書記徐小樂說。蘇州大學牽頭成立的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帶動蘇州工業園區內高校院所、200多家納米企業及產業聯盟,形成了3公里協同創新圈,近5年累計帶動行業新增銷售額超百億元。
為更加深入對接區域納米產業,蘇州大學聯合蘇州實驗室共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先行示范區”,深入園區與1000余家企業開展對接活動,主動與政府結對,與行業結盟,與企業交流,構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納米產業創新生態。
省教育廳廳長江涌表示,接下來,高校要充分依托大學科技園建設,瞄準前沿技術方向,緊盯未來新興產業發展趨勢,超前布局設置學科專業,加快形成協同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互動新模式。大學科技園要積極探索創新機制,加快構建“應用成果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的鏈條式成果轉化體系,為建設“城市—大學—產業”共贏共生的創新生態圈,鋪好路、架好橋。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