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工廠有問題需要現場解決,技術人員來回路程需要兩三天,如今用上聯動的協同中心,實現了“決策千里之外”。網絡化聯接,有利于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為企業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效,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之一。
前不久召開的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網聯”放大“智改數轉”效應,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也作出“要積極實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三大行動’”的明確部署。從一直以來強調的“智改數轉”到“智改數轉網聯”,推進新型工業化對“網聯”兩字“劃重點”,正說明“網聯”對于促進“智改數轉”的重要作用。
從現實來看,目前,江蘇實施“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進入攻關期,不少大企業投入重金也嘗到了轉型紅利,但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不少仍處于“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顧慮中。一方面,中小企業囿于成本控制和資源限制,付不起試錯成本;另一方面,上下游企業未實施數字化改造,也無法帶動整個產業鏈躍升。推動更多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呼喚“網聯”出場。
“智改”“數轉”“網聯”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智改”“數轉”聚焦硬件智能化改造和軟件集成化應用的“疊加”,全面提升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網聯”則側重“聯動”,打破信息孤島,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制造業企業與數字服務企業的高效聯接。工業互聯網平臺,就如同一座橋,通過設備與設備、工廠與工廠的連接,整合資源要素,這樣的關鍵“角色”能夠帶動整個鏈條協同并進,牽引更多中小企業實現向“數”向“智”而轉。換言之,通過“網聯”突出“鏈主”龍頭企業引領帶動,提供平臺支持和轉型工具箱,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和成本,讓中小企業在“智改數轉”上甩開包袱、少走彎路。
讓“智改數轉”的成本降下來、效能看得見,正是“網聯”的作用所在。以“網聯”放大“智改數轉”效應,需要“先修路”。過去我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意在指出基礎設施的先導作用。當前,數字基礎設施就是“未來之路”。讓更多企業擁抱“智改數轉”,需要把握前瞻性、適度超前推進網絡、算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推進5G、千兆光網、移動物聯網在各類園區的深度覆蓋,加快“東數西算”工程重點數據中心項目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為“網聯”打地基、搭網絡、供數據,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
江蘇不僅數字化轉型需求旺,服務供給能力還很強,關鍵是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為“網聯”提供更多更優可“聯”的平臺,還需要做好“服務+”文章。當前,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階段的企業“智改數轉”需求各有不同。激發“智改數轉”活力關鍵就在于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精準施策。這需要大力發展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培育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還需要更多像徐工漢云這樣的平臺提供“上云”的解決方案,讓更多企業愿轉、會轉、敢轉、能轉,推進制造業“數字換腦”“安全換腦”,助力全方位打造數實融合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