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新江蘇訊(記者 徐春暉)斷網情況下,手機碰一碰就能完成轉賬;將塑料瓶扔進再生資源回收箱,可直接換錢......數字人民幣正加速融入百姓生活之中。1月10日,“乘數而上譜新篇——江蘇網絡強省調研行”采訪團來到蘇州,記者跟隨采訪團,感受數字新生活。
從春秋戰國的錢幣到宋代的交子,歷史上每一次貨幣形態的變化都源于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人民幣應運而生。
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與實物人民幣等價流通。“數字人民幣通過數字錢包進行點對點的價值轉移,具有‘支付即結算’的特性,支持離線網絡支付,并且沒有手續費。”蘇州市相城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傅楊介紹。
2019年,蘇州入選全國首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正式展開試點。全國首筆公務員發放數字人民幣交通補貼、首筆數字人民幣人才專項貸款、全國首次實現無網無電支付在公交領域的應用……多個首發場景領跑全國,在政務服務、生活繳費、醫療衛生、餐飲娛樂、交通出行等領域實現應用場景全面開花。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蘇州市累計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超2840萬個,開立對公錢包近190萬個,試點以來累計交易金額突破2萬億元。全市規上企業數字人民幣對公錢包開通率100%,在水、電、燃氣等民生服務繳費領域數字人民幣全場景覆蓋率接近100%。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近期,蘇州發揮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可編程的特點,正在開展新嘗試。過去,教培機構、美容健身等機構爆雷跑路的新聞不在少數,用戶預付款的金額無法贖回,造成財產損失。“現在通過和商家簽訂智能合約后,數字人民幣把預付款凍結在消費者的錢包內。消費一次解鎖一部分的錢給商家,從而保障消費者財產的安全性。”江蘇金服數字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澤致介紹。
走出城區,往更廣袤的鄉村去,一批批數字人民幣生態圈逐漸形成。
在相城區馮夢龍村,自助售賣機、垃圾分類數字人民幣兌換機等服務設施隨處可見,幾十家商鋪開通了數字人民幣支付渠道,便于文旅消費。數字經濟悄然改變著農民的生活方式。
2021年,馮夢龍村成為全國首個用數字人民幣給村民發放股金的村莊。“以前,我們都以現金等傳統方式給村民發放股金,時常會遇到丟錢或者假幣的糾紛。”馮夢龍村黨委書記黃學涵回憶,“使用數字人民幣發放后,工作流程簡化了,村民尤其是一些老年村民的生活也更加方便。”現在,村民的水電費、話費等便民服務都可以用數字人民幣的形式繳納。
此外,數字技術積極賦能鄉村公共服務。馮夢龍村依托相城區數字鄉村系統平臺,共享相城區各單位條線數據,對村務服務進行統一管理。同時,以夢龍文明積分銀行為基礎,開發建設“小積分”管理模式,結合小程序中的“隨手拍”、“民情日記”等功能,引導老百姓參與村莊自治,共建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