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投資10億元的北材南通金屬科技有限公司精密不銹鋼板帶項目在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投產。該項目年產冷軋精品不銹鋼60萬噸,年新增開票銷售超100億元。這是海安經開區實現不銹鋼新材料高端化、特色化發展的重大成果。“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海安市委常委、海安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張勇華說,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推進“科創強區”,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
近七成規上企業有研發投入
穿梭在海安經開區企業間,處處感受到涌動的創新熱潮。選擇創新,掌握先機,才能贏得未來。海安經開區現有各類工業企業2400家,其中規上企業有367家。加速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成為許多企業制勝之道。亞太輕合金有限公司引進北京科技大學劉新華博士團隊,開發出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整體底盤鋁材、航空鋁管等高端產品,一舉扭轉產品結構單一、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全年銷售有望突破30億元。
海安經開區除了與國內高校和大院大所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還引進上海交大、太原理工大學、蘇州大學、北京機電研究所等在本地組建研究院,開展個性化的院企對接合作。數據顯示,海安經開區連續10年成功舉辦“創新創業在海安”“兩院專家走進海安”開發區專場活動,與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協議900個,合作項目總額3.7億元。截至2023年12月底,海安經開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73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47%;2023年以來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7家,規上企業有研發活動數占比達67%,企業研發投入增幅12%;完成專利授權總量1500件,其中發明專利320件。全區每年新增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項目120多個,年凈增工業應稅銷售60%以上來自產學研合作。
研發平臺長成一棵“產業大樹”
短短幾年,海安經開區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研發平臺已長成一個商機無限、潛力巨大的新藍海。
“客戶的科研成果在這里先行生產試驗,達到設計要求后,再提交給客戶或進一步孵化與量產。”據海安經開區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園科技與人才科科長李亞瑋介紹,園內8家研究院均實現研發生產一體化,大大縮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孵化進程。
“研究院最擅長的就是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孵化。”海安上海交通大學智能裝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超坦言,從2014年初創時12人的團隊,到2019年成長為上海交大與海安市政府對接合作的校級研發平臺,落戶9年來,該研究院服務企業超過50家,最大一筆軟件技術服務金額逾1500萬元。而今,海安經開區8家大院大所組建的技術轉移機構,涵蓋智能裝備制造、軌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不僅為本地企業提供高效的技術和人才支持,還加速自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海安孵化出眾多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僅海安上海交大研究院就在海安經開區孵化了交睿機器人、佳格智能、賀穎智能、海疆智能等多家科技公司,助推機器人智能產業發展。目前,海安經開區已成為機器人產業集聚地。
培育創新生態見效成勢
海安經開區立足創新,搭建平臺,營造創新生態環境,有力推動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前不久,經開區聚酯離型膜材料產業成功入選江蘇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至此,海安經開區已擁有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一主一新一特”三大主導產業(現代紡織、新能源新材料、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占絕對優勢,達到26家,其他產業僅占2家。從份額上看,“專精特新”企業產值規模已占到全區企業總產值25%以上。
多維度扶持激勵科技創新,極大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海安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局長季小云介紹,在海安經開區,凡申報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室的都有獎勵;行業龍頭企業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的給予20萬元運營補助,對建設市級產業協同創新聯合體的給予20萬元獎勵;有8家企業建立了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有10多名博士入站;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超50個……“未來已來,別無選擇。”張勇華表示,“科創強區”是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海安經開區高擎科創強區旗幟,讓人才引領、創新驅動成為開發區發展的鮮明標識和強大動力。
(楊惠平 錢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