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我們海光的公交站臺也裝了座椅,以后等車就不累了。”近日,泰州市海陵區城西街道頭營社區居民陳富根發現,家門口的公交站臺終于有座椅了。前期,受垃圾桶和樹木的影響,吳州北路公交站臺僅設置了臨時停靠點,沒有座椅,考慮到周邊老年乘客多,社區海林共“營”聯合黨委在轄區六個站點增設了座椅。
不起眼的“邊角料”空間改造成老人下棋聊天的休閑長廊、廢棄的綠化帶、改成老人的健身區、閑置用房、改成居民共享空間……近年來,海陵區把公共空間打造成市民共享的“溫馨港灣”,推動全民共建共享新格局,創新“空間+服務”模式,讓市民感受到滿滿的獲得感。
閑置利用 休閑好去處+1
“環境舒適”“地方大,很敞亮”……城西街道林機社區新啟用的活動室獲得居民們一致好評。
林機社區黨委書記尤嘉介紹,原先,林機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相對匱乏、配套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無滿足居民對文化生活空間日益增長的需求。經過反復考量,社區最終將金通牡丹園400平方米的空間作為新的活動場所。“社區聚焦‘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不斷配齊基礎設施,為居民打造家門口的便利服務圈。”
走進活動室的舞蹈房,社區舞蹈隊的隊員正在練習即將表演的節目,“之前社區活動比較小,活動空間不夠。這兒不僅教室大,鏡子也大,很適合跳舞。”居民姚阿鳳開心地說,改造后的活動室整潔明亮,可以下下棋、打打牌,滿足社區老年人多樣化需求。
為了將閑置空間改造再利用,任景社區將廢棄了十幾年的碾米廠搖身一變,改造成共享休閑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此次盤活利用的閑置空間約20平方米,可以用于居民的民意收集、讀書看報、開展活動等。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還原碾米廠內部,社區還購入了“碾米手辦”作為裝飾。“我們平時都是在路邊支個桌子打牌,等活動室建好了,就能搬進室內去了。”居民徐寶才表示,他和鄰居們都很期待活動室投入使用。
開墻透綠 停車好去處+1
近日,不少市民發現區人社局原有的圍墻正在拆除,“關”在墻內的綠化景觀融入城市。嶄新的中式亭廊映入眼簾,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生態綠”,一步一景移,步步皆美景。
在拆墻透綠工程項目現場,工人正在粉刷亭廊,進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據悉,該項目面積約2000余平方米,建設內容涉及提升改造原有綠化,拆除、改造現有停車位為生態停車場,拆除圍墻105米,新建照壁、中式亭廊、成品坐凳、太陽能燈等設施及小品等。
經過改造,生態停車位增至56個,不僅有效緩解了周邊的停車難題,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舒適的戶外環境。“經過這次改造,視野一下子開闊了。不僅環境好,還布置了長凳、長廊,為我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地方。”家住附近的市民王大爺說。
見縫插綠 散步好去處+1
來到位于森園路與青年路交叉口東北角的河影杉林統計游園,只見平坦的水泥路面干凈整潔,淳樸的院落錯落有致,一幅環境優美、秀麗宜居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住在附近的村民何女士對小游園贊不絕口,“從前附近沒有可以閑逛的空間,以后一家老小出門遛彎和健身再也不用走遠了。”
“目前游園種植香樟、落羽杉等21種喬木,數量達到580棵,游園還配套梅花狀中心廣場、景亭等。”項目施工負責人萬里程表示。
據悉,該工程總設計面積約1800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約14000平方米,按照“城市生態休閑會客廳”定位,融入運河文化元素,同時將統計科普與游樂設施相結合,營造“人、水、林、鳥”共生的“光影流離畫卷”,讓市民朋友在休閑游樂中一覽城區概貌。
“今年這個游園建設后,我們計劃二期設置兒童無動力游樂設施,擺放休閑棋桌和樹池,建設沿河綠道,讓市民朋友們在休閑娛樂中了解城市文化,確保寓教于樂。”萬里程介紹,公園中還將增設直飲水、洗手池、智能化充電座椅、旋轉樓梯等便民設施,實現從市政設施到“城市家具”的更新。
此外,海陵區新建的吳陵路與迎春西路交叉口西北角游園業已建成,同時還將新建前進河游園,新增綠化面積5萬平方米,進一步提升城市“顏值”,讓更多市民能夠“推窗見綠”“出門賞景”。
近三年,海陵區已實施綠化游園、閑置地塊簡易綠化、行道樹新建或補植等187個綠化項目,新增綠地約394公頃。
原本被遺棄的角落,破敗或未被有效利用的空間,通過重新規劃設計煥發出新生,變成了公共活動的區域,海陵區為把公共空間打造成市民共享的“溫馨港灣”,為廣大市民營造更加優美、充滿活力的綠色共享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