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常州“官宣”邁入“萬億俱樂部”。跨過這道“檻”,離不開當地對新能源及相關產業項目的招引和聚集。此前,通過引入“中航鋰電”等項目,常州帶來產業發展的飛輪效應,不少明星項目在常州落地生根,大批投資人慕名前來。
在引進新興行業企業方面,常州恰是江蘇縮影。近日第一財經梳理發現:蘇州高新區等九所江蘇園區幾乎霸榜“遷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最多的TOP10產業園區”榜單。另有多個數據顯示,江蘇在吸引跨省遷移高新技術企業、新興產業等方面成果斐然。眾多高新技術企業的遷入,都能一窺產業鏈精準招商的影子,而這大大強化了當地創新濃度和產業強度。
“這個場一定不能太大。反應堆、熔爐、高壓、高溫要湊到一起,要高頻互動。”經濟學家周其仁認為科技創新就要有高濃度、高密度的“場”,只有具備足夠濃度,才能釋放科創潛力。如果濃度不足、聚集不夠,那“潛在的力量是發揮不出來的”。科創如此,與之息息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也是如此。一地若不能吸引足夠多的科技型企業,就可能難以形成足夠濃厚科創氛圍。常州人口、產業密度較高,供地矛盾突出,但這也恰恰引領常州走上以畝產論英雄、“寸土生寸金”的產業蝶變之路。相比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往往也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產業鏈更長、聯動面更廣、所需要素更多,這注定了其產業發展需要走聚集發展之路,也注定了提升產業濃度的重要性。
對高新技術企業而言,自發遷移往往意味著要承擔人員流失、開支增加等,許多企業千里迢迢“安家”江蘇,無疑是對江蘇政策優勢、市場潛力、營商環境、產業鏈契合度等的認可。除了依靠土地優惠、稅收優惠等傳統招引手段,江蘇更注重產業鏈招商。南京之所以能吸引一眾高新技術企業,在于高新技術企業與當地主導產業有較高契合性,選擇遷入意味著可以享受便捷的產品配套、高效的要素保障、良好的創新氛圍等。長期堅持“產業鏈招商”的昆山也是如此,因為構筑了完備電子信息產業鏈,當地可以自發吸引企業投資產業鏈空白地帶,享受到更多“鏈”上優勢。我省吸納外來高新技術企業較多的無錫、徐州等城市,也都注重發揮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招引優勢,這讓其登頂高新技術企業遷入的高地。這給我們以啟示:產業鏈上下游的暢通完善,往往能構建起適合高新技術企業流入的生態。
如果說扶持力度決定企業一開始愿不愿意來,那產業本色則能決定企業可以走多穩。江蘇產業體系完整、市場規模大、開放程度高,是國內外許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聯結點,這為我省產業鏈等方式招引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良好基礎條件。在各地爭相掀起“拼經濟”熱潮的2024,招商引資按下快進鍵,要在激烈的招商比拼中成功搶先機、聚資源、拓市場,不僅要在資金、政策等方面開出優惠條件,更要注重產業鏈招商,更多依靠“鏈”上優勢等吸引帶動企業真金白銀的投資。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吸引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加碼的今天,我們不僅要著眼產業鏈本身招引科技型企業,還要看到科技企業發展所需要素的多樣性,從這些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等要素全方位切入,形成適宜科創的良性生態,讓眾多企業生逢其“場”。(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