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倉廩實,天下安。“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讓農民挑上‘金扁擔’”,習近平總書記心里始終惦念著農村、牽掛著農民,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并擘畫著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在吉林,玉米地里察看黑土地實驗樣品和玉米優良品種展示;在內蒙古,田埂上細問土地的流轉承包是否惠農;在江蘇,大棚中關心草莓產量和農民收入如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群眾、傾聽民聲,行程萬里、調查研究,堅實腳步,走出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路徑,開創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農業現代化這根“金扁擔”承載著百姓對好日子的憧憬,也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當始終不渝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扛穩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多種糧、種好糧、挑大梁,凝聚更大的力量做好“田間地頭”里的事,讓“金扁擔”挑得更穩。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作為人口大國,解決好14億多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的背后是把耕地保量提質擺在首位、把科技興糧作為農業發展動力的生動實踐。從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實現“農田姓農、良田種糧”,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到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核心技術攻關,保質保量完成耕地保護任務,在端牢飯碗的同時充盈“大國糧倉”;再到發展智慧農業,運用農業物聯網等現代農業技術,通過大數據、云計算進行智能灌溉、精準施肥以及水肥一體化控制……新時代十年來,我國積極發展綠色、生態、智慧、高效農業,以新科技、新理念孕育出豐收“新希望”,全方位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讓“金扁擔”的科技含量越來越足,煥發出現代化農業旺盛的生命力。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過上好日子、富日子,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最大的夢想。聚焦廣袤鄉村,小木耳變成大產業,小黃花長成致富花,安吉白茶、五常大米、贛南臍橙等“名聲在外”,一個個“土特產”變成鄉親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放眼全國,400多萬家家庭農場、222萬多家農民合作社,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引領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農戶1.2億多戶,“村兩委+合作社+農戶”“農戶+公司+合作社”等產業發展新模式遍地開花。實踐證明,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定能讓農民挑穩“金扁擔”、敲開“幸福門”,讓農業更有奔頭、更有希望,繪就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新征程上,讓我們乘著農業現代化的東風,多措并舉、壓實責任,鉚足干勁、接續奮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不遺余“粒”做好節糧愛糧“下半篇文章”,切實挑好農業現代化這根“金扁擔”,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為全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堅強有力支撐! (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