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發布的第二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也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二十一個“一號文件”。在立春之際,廣受期待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進一步描繪黨中央重農強農的希望畫卷,奏響春天的奮進曲。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做好“三農”工作,是托舉起基層共同“幸福夢”的基礎性工作。打開中央一號文件“施工圖”,6個部分28條干貨滿滿,涵蓋糧食生產、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多場景,鄉村全面振興“未來圖”催人向上。奔向新目標,路徑尤其關鍵。做好今年“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為引領,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造福億萬農民群眾。
奮進新征程,“農”字濃墨重彩。中央一號文件鮮明拉出了全年工作“任務清單”,對億萬農民關心關切的糧食豐產豐收、農民增收、鄉村規劃建設等一件件“農事”重點部署,方向尤其鮮明、路子尤其清晰。做好“三農”工作,千頭萬緒,越往基層走,工作就越復雜和繁重。然而,千頭萬緒的事,只要理順了“線頭”,就會事半功倍。各地應錨定“三農”嶄新目標,定位全年、望向遠方,把田間地頭里的種糧種菜等基本工作抓實抓細,把事關農民切實利益的一件件“心頭事”辦實辦好,把基層農產業等事關農民增收、鄉村致富的經濟基礎打牢,讓廣大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凝聚起基層更大的奮進合力。
農業穩,則全局穩。多種糧、種好糧,讓億萬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再赴新的豐收年,是國之大計。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如何接好豐產豐收的“接力棒”,讓“大國糧倉”連年豐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的導向,提出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目標。地是一塊塊耕出來的,糧食是一粒粒種出來的,各地要充分預估各種風險挑戰和不確定性,環環相扣、協同發力,多措并舉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守住耕地面積,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讓糧食主產區、種糧大戶“挑大梁”,打好種業翻身仗,把農業“芯片”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全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讓奮進新征程更有自信和底氣。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后,過去一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6%,城鄉收入差距逐年縮小。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離不開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帶動、農村電商蓬勃興起,以及多場景下的產業帶動、就業拉動等共同作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目的就是要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支撐就是產業振興。各地應正視農村產業發展短板,因地制宜、厚植優勢,寫好“產業興農”大文章,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土味”品牌建設,以及壯大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鄉村富民產業上深耕細作,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重農強農的一招一策,深蘊于“千萬工程”實踐經驗中。各地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重點放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上,做好政策體系和工作體系銜接,重心不變、主題不換、頻道不調,保持工作連續性,強化政策保障,凝聚奮進合力,讓廣大農民共享“三農”發展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赴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