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平原的淮安、宿遷和里下河地區,河湖縱橫,濕地密布,承擔著展現江蘇生態價值、生態優勢和生態競爭力的功能。江蘇正依托這一區域打造江淮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江蘇永續發展的“綠心地帶”。
2月1日至2日,省委書記信長星到地處“綠心地帶”的淮安市淮陰區、鹽城市建湖縣調研。他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努力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新作為、取得新成效。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而是統籌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系統性要求。省委書記信長星在調研中關注了哪些?又釋放怎樣的信號?
科技創新,落筆綠色未來
在淮安市淮陰區,信長星來到紐泰格科技集團,走進展廳和車間,詳細了解廠區布局、生產工藝、市場銷售及新項目進展等情況。
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迅猛,輕量化是解決新能源續航焦慮的有效方法。自2010年成立以來,紐泰格科技集團持續深耕汽車輕量化領域,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線,開發高精密汽車鋁制件壓鑄和機加工技術,順應行業發展趨勢。
紐泰格車間內,一批批配有“產品流轉卡”的零部件,有序進入各工序——壓鑄、探傷、鉆孔、打磨……“我們車間溫度常年保持在22℃±2℃,可以使設備發揮最大效益,確保產品加工精度達到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左右。”紐泰格集團智能制造事業部副總湯傳建介紹,車間內不少設備都是自主研發。紐泰格成立了智能制造事業部,研發公司自用生產、檢測、裝配一體自動化設備及柔性單元,不斷提升全集團智能制造水平。
得知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企業將研發團隊集聚到了淮安,人才隊伍穩定,信長星表示贊許。他說,自主創新是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政府部門和企業要協同發力,一方面為人才解決好托幼、教育、醫療等“關鍵小事”,另一方面完善激勵機制,讓他們心無旁騖創新創造。
創新始終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引擎。鹽城市建湖縣益佳通新能源科技公司也是此次調研的目的地之一。作為主攻工商業儲能、新能源船舶、工業車輛、工程機械用鋰離子電池研發制造的企業,江蘇益佳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落戶建湖縣以來,先后帶動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建湖縣,對建湖縣打造特色產業集群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江蘇益佳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邱玉勝介紹,目前,企業工業車輛、新能源船舶領域裝機量全行業領先,叉車領域市場占有率達60%,船舶領域市場占有率達70%。
信長星仔細了解技術創新、電池能量密度及續航里程等情況,對企業堅持錯位發展、助力“以商招商”予以肯定。他指出,新能源產業市場空間巨大,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準細分賽道和優先領域,合理布局產業鏈,加快形成產業集群。
近年來,江蘇不斷以創新賦能新產業,新質生產力拔節生長。“新能源之都”常州錨定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加快打造龍城芯谷;“物聯網之城”無錫聚集一批產業鏈企業,搶灘人形機器人賽道;老工業基地徐州加速產業轉型,打造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集群……剛剛過去的2023年,江蘇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41.3%、49.9%,全國近六分之一的領跑技術分布在江蘇,五分之一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制造。
產業“增綠”,提升發展成色
干凈整潔的廠房內,機械臂上下揮舞、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在崗位上熟練操作……走進國瑞液壓機械公司生產車間,看著做工精良的液壓元器件,信長星稱贊企業“有絕活”,鼓勵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圖片來源:建湖黨建
過去,液壓行業鮮有國內自主品牌涉足。憑借對行業前沿技術的敏銳嗅覺,國瑞液壓機械公司從一個機修車間、一臺機床起步,探索液壓元件設計、研發和制造經驗。近年來,企業還建成智能化加工生產線,成為徐工集團等國內一流主機廠的優秀供應商,產品更是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國家。
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搶占未來發展先機。30多年間,企業每年將總產值的10%投入科技研發和人才引進,積極探索“數字國瑞”新模式,搶抓發展機遇,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廠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董事長阮瑞勇表示,“國瑞液壓機械公司正以不斷改善、精益精進、改革創新的模式,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目標邁進,讓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綠色轉型,既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更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圖片來源:建湖發布
農業如何向“綠”而行?建湖縣高作鎮走出了一條好路子:近年來,高作鎮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盤活耕地資源、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新型農村社區、做強優質糧主導產業、壯大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了耕地增加、糧食增產、群眾增收。
建湖縣高作鎮是典型的江蘇水鄉平原,河網縱橫、農田零散、村居雜亂,極難管理。2019年,建湖縣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通過填平廢溝塘、平整田坎壟溝等方式,“化零為整”,形成了一片片大面積可機械化作業的田塊。2022年5月,高作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通過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同意備案,成為啟用國土“三調”數據后第一個獲批實施的國家級試點。
如今,農田規模化管理、溝渠相連、路路互通,農田上大型機械暢行,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村里不僅環境好了,村民的收入也高了,幸福感越來越強。美麗鄉村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讓農民群眾生活得更好。信長星指出,做好農村工作,首先是要尊重群眾意愿,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示范和推廣的關系,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切忌一陣風、一刀切、大呼隆,真正讓群眾得到實惠。
生態涵養,厚植綠色底蘊
九水匯聚、萬畝葦灘,雪后的九龍口濕地美不勝收。在鹽城建湖,信長星實地察看江蘇建湖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了解湖蕩變遷和生態保護修復情況。
如今,成群的天鵝、低飛的黃嘴白鷺已是九龍口濕地常見的風景。然而在修復前,這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大片原生態蘆蕩濕地被一個個圍墾的魚塘、荷塘侵占,相連的自由水面被阻斷,水生植物部分被毀,濕地內溝河污泥淤積,原生態蘆蕩面積越來越少。
為恢復九龍口濕地生態,九龍口區鎮多措并舉,大力開展退圩還濕、退漁還蕩。實施濕地水系疏通工程,對九條骨干河道進行清淤,減少對濕地水質的污染。實施濕地植被恢復工程,在高灘區、淺灘區和開闊水面栽植植物,累計修復300多公頃。進行鳥類生境改造,增加人工島和深水區域,栽植濕生樹木。
信長星說,濕地貴在原生態,要堅持保護優先,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讓游客感受自然之美、接受生態文明教育。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放眼望去,全省各地因地制宜,不斷夯實美麗江蘇綠色基底。2023年,江蘇持續開展長江、太湖、洪澤湖、濱海等重要濕地區修復治理,支持推進小微濕地建設,改善區域濕地生態環境質量,擴大鳥類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全省修復濕地4.64萬畝。
在生態賦能下,建湖縣也走出了生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徑。正如建湖縣將濕地村莊沙莊古村改造為淮劇小鎮,不僅是大力推進生態修復和旅游開發有機融合的體現,也是非遺傳承活化利用的生動實踐。
淮劇是江蘇三大地方劇種之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湖被授予“中國淮劇之鄉”。信長星來到淮劇小鎮,參觀藝術中心、小劇場等,與藝術家和小鎮居民交流。他指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要注重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為傳統戲曲融入時代內涵,把小鎮的自然景致與淮劇的人文韻味和諧相融,演繹薪火相傳、好戲連臺的新故事。
近年來,淮劇小鎮成為江蘇鹽城建湖的文旅新亮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淮劇小鎮對戲曲音樂、服裝、化妝、道具以及文化創意等方面不斷探索。白天看景,晚上看戲,游客在這里不僅能欣賞傳統戲曲的雅致,還能打卡淮劇人物雕塑,體驗戲曲服化道的精致,在各種門店品一品“水鄉味道”。
在淮陰,信長星來到劉老莊連紀念園參觀,深切緬懷八十二烈士。他深情地說,革命理想高于天,八十二烈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座不朽豐碑。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腳踏實地、苦干實干,奮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生態打底、文化鑄魂。當下,江蘇各地不斷豐富旅游生態和人文內涵,助力文旅融合提質增效。2023年,江蘇文旅消費總額達5366.36億元,同比增長40.08%,占全國文旅消費總額的9.74%,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在江蘇這片有活力、有風景、有底蘊的大地上,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展。
部分素材來自:江蘇人大網、新華日報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王心婷 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