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眾多非遺項目傳承實踐和集中展示的重要時間節點。全國各地紛紛開啟“非遺過大年”模式,為群眾帶來“非遺+國潮”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共享濃濃中國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用非遺打開春節,既增添了年趣、年味,也能在賡續傳承中以更好地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添彩群眾美好幸福生活。
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努力把一個自然的日子變成文化味滿滿的日子,讓年俗在新時代里更加璀璨,讓群眾把日子過成詩。重拾貼春聯、寫福字、貼窗花、畫年畫、做花燈、打年糕、祭祀、祈福、給老人戴的絨花、給孩子的壓歲錢等富有深刻意義的民俗事項及物品,儀式感滿滿地過大年,讓記憶中的年味歸位。
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走到群眾身邊,才能“活”起來,才能助力百姓的生活“火”起來。要與時俱進,讓多元藝術形式與豐富的非遺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用“煙火氣+時尚潮流”引領年俗新風尚。通過創意非遺展覽、非遺入戲、非遺手工制作、非遺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創研發、國潮非遺新業態打造、數字化非遺等,讓群眾與非遺“零距離接觸”,愛上非遺,把非遺帶回家,裝點新春美好生活。
非遺能夠“富腦袋”,也同樣能“富口袋”,用非遺年貨解鎖非遺文化創新“密碼”,實現“破圈突圍”,讓非遺經濟激活消費新引擎。通過非遺融入景區吸引游客打卡,帶來“流量”,實現“變現”;通過非遺老字號傳統物品、食品、手工藝術品、文創特色IP等線上線下銷售,富了非遺傳承者口袋,甜了群眾日子;通過非遺年貨集市、產業集群等,為當地居民創造在家門口就業的崗位,讓非遺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共享非遺成果。
非遺美化了我們的生活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個春節,讓我們在非遺里品味年味,尋覓鄉愁,凝聚文化共識,增強文化自信,讓人民的精神世界“富起來”。(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