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蘇州評彈演員吳亮瑩身著旗袍,優雅地端坐在臺前,懷抱琵琶,姿態娉婷,用吳儂軟語吟唱著改編版的流行歌曲《聲聲慢》。
一曲出云霄,一夢入江南。弦索叮咚,樂聲婉轉,模糊了時光。
千年前一個秋日的夜晚,唐代詩人張繼在蘇州城外楓橋邊的一艘小船上寫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詩人杜荀鶴則將姑蘇城的精致,濃縮成了“人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彎彎的河道是潺潺流動的靈性,遍布的小橋連接著生活的此岸和彼岸。
蘇州這片土地,千百年來留下了無數歌詠。而今天的蘇州,又因眾多的“第一”而聞名:2023年,蘇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主要指標保持全國城市前列;全球“燈塔工廠”、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經驗在全國推廣……
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承載著國人對美好的想象。
什么是蘇州的氣質?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一
蘇工之美、蘇菜之精、園林之秀、昆曲之雅……
蘇州,讓人最先想到的,大抵是這些具體的意象。
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時說:“昨天我看了工業園區,今天又看了傳統文化街區,到處都是古跡、名勝、文化,生活在這里很有福氣。”
自古以來,蘇州便是得天獨厚的有福之地。
地勢低平,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稻作文明,為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先行探路。
在蘇州草鞋山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水稻田,這是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后來,這片土地得到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
魚米之鄉的富庶,成就了蘇州的鐘靈毓秀,也涵養了蘇州人的精神世界。
蘇式生活是細膩的,蘇工蘇作是精致的,浸潤在江南文化的蘇州人,也是精致秀雅的。
精致秀雅是蘇州文化的內核,傳承創新是蘇州文化發展的路徑。
蘇繡,是中國傳統的四大名繡,從事刺繡30多年的盧建英,是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她8歲隨祖母學針法、13歲跟母親學繡貓、15歲受邀到蘇州刺繡博物館參與集體創作。到現在,盧建英專工的難度較高的仿古畫繡已有上百件作品被美術館收藏。在盧建英的工作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駐足停留,盧建英的女兒大學畢業于設計相關專業,盧建英覺得蘇繡傳給下一代能夠得到新發展。
在蘇州,越來越多青年手工藝人走上非遺傳承之路。每年上千萬元的非遺保護資金重點支持后繼人才培養,一批青年傳承人成立個人工作室;多部門聯動舉辦“技藝由新”青年手工藝人才選拔賽,為構建人才梯隊提供支撐。承載著江南的溫婉柔美又融合了國潮的現代時尚的蘇繡,在匠心傳承中,正一步步走向社會大眾、走向國際。
昆曲,發源于蘇州,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時至今日仍然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提到昆曲,不得不提及青春版昆劇《牡丹亭》,這部由白先勇攜手蘇州昆劇院共同打造的劇目。自2004年首演以來,迄今已在海峽兩岸及海外演出近500場。今年1月,已經87歲高齡的白先勇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年輕人受青春版《牡丹亭》美與情的感動,而且從中認識到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自己的戲,多么精致,多么美。” 3月,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慶演即將開啟,昆曲之美將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心中撒下種子,不僅走向了世界的舞臺,也走向了尋常百姓家……
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蘇州以“排頭兵”的姿態,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老的江南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交相輝映,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途中貢獻蘇州案例與經驗。
二
蘇州的源遠流長,是以歷史文化為源,以城市發展為流。
地理上的“江尾海頭”“運河穿城”、經濟文化上的“絲綢之路”“衣被天下”、歷史上的“衣冠南渡”“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讓蘇州尋找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價值支撐。
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再到“扎根鄉土,志在富民”的費孝通,歷史給蘇州留下刻進骨子里的家國情懷。
放眼世界,胸懷天下的氣度,讓蘇州勇于“為國探路”,生長出勇于爭先的“排頭兵”氣質。
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蘇州大地,一個個不甘平凡的好強之心被點燃:
鎮辦軋花廠鉗工沈文榮帶領23名青工,克服“一無設備,二無圖紙,三無人才”的窘境,辦起小軋鋼廠,日后位列世界500強的沙鋼集團由此起步。
裁縫高德康騎著“二八大杠”,以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狂奔向100公里外的上海,取到布料后連夜返回常熟鄉下,用剪刀、縫紉機“編織”出日后暢銷全球的波司登。
…………
追求最極致,敢為天下先。
蘇州的“排頭兵”氣質,集中體現在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三大法寶”中,“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相互激蕩、相得益彰,點燃了蘇州大地干事創業的“熊熊烈火”。
時代在變,視野要變,勇作“排頭兵”的精神不變。
在碧波蕩漾的金雞湖畔,301.8米的“東方之門”與450米的蘇州國金中心遙遙相望,勾勒出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的繁華圖景。
在這里駐足,可以窺見蘇州這座城市最堅實的內核。
2023年7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第一站便來到蘇州工業園區。“要繼續擴大國際合作,努力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勉勵蘇州工業園區。
在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先進產品悉數展陳,這些產品背后,都蘊藏著啟迪人心的創新故事。以園區內的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這家企業是中國科創板第一家上市企業,精耕于半導體檢測設備,在細分領域賽道上跑出了核心競爭力。
今天的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世界看蘇州、看江蘇、看中國的重要窗口。2023年,蘇州工業園區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中實現“八連冠”,蘇州工業園區被聯合國貿發會議評為“全球杰出投資促進機構”,全國唯一。以開放為帆,以創新為槳,蘇州工業園區如一艘巨輪,正加速駛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深海”。
不僅是蘇州工業園區,整個蘇州從企業到產業,從載體到人才,從政府到市場,開發和創新熱潮始終澎湃,高質量發展步伐鏗鏘有力。
2023年,蘇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7萬家,全球“燈塔工廠”增至7家。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17家、潛在獨角獸企業75家,分別位居全國第六和第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經驗在全國推廣。蘇州實驗室加快建設,成功獲批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創新創業人才加速集聚,新增國家級人才215人,入選省雙創人才186人、占全省32.6%……亮眼的數據實績為蘇州未來發展厚植基礎沃土。
三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市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蘇州指明了前進方向。
“全力以赴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率先在蘇州變為現實!”
今年1月召開的2024年蘇州兩會,向蘇州全市上下發出了昂首闊步新征程的動員令,號召大家鼓足干勁、蓄勢期遠,在全省全國發展大局中繼續走在前列。
率先,蘇州有底氣。
2023年,蘇州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65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57億元,增長5.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8.2萬元和4.6萬元,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奮斗出來的幸福生活提振了每一個蘇州人的精氣神。
工人在位于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的恒力集團博雅達紡織智能車間作業(2021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率先,蘇州有信心。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蘇州用周密扎實的部署排出任務書和路線圖,聚焦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以十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切入,著力增強經濟活力、改善社會預期、增進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風險,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當好排頭兵。
面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自由貿易區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歷史機遇,作為經濟大市、工業大市、開放大市的蘇州,自覺把自己放在全國全省戰略大局中審視和謀劃,深度融入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作出更大貢獻。
2023年6月24日,乘客在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昆山城市廣場站進站乘車。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2023年6月24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開通運營, “蘇州市民乘坐地鐵直達上海迪士尼,上海市民乘坐地鐵去陽澄湖吃大閘蟹”成為了現實圖景。蘇州正全面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江大海”時代。
2023年,蘇州制定出臺了推動經濟率先整體好轉55條和穩外貿、促投資等系列政策措施,內外需求協同發力,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331個,跨境電商增長63.4%,19家外資企業被認定為省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機構,占全省的三分之二。
2023年,由于統計口徑的調整,蘇州城區常住人口達到512.51萬人,跨過了“特大城市”這道門檻,成為我國第15座特大城市。面向未來的蘇州,將具備更多發展勢能,面對更多機遇和挑戰。
千年繁華,與時偕行。又一個春天,正在撲面而來。
今年1月3日召開的蘇州“新年第一會”上,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推動蘇州GDP邁上3萬億臺階;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奮力打造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開年即開跑,蘇州正全力出擊,抓招商、抓項目、抓發展,從簽約桌到項目工地,一派火熱沖刺“開門紅”。勇當“排頭兵”的蘇州人,正飛速奔跑,再啟新程。
尾聲
城,所以盛民也。
“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想象的蘇州,正傾力描繪著更有福氣的“人間天堂”。
乘著春風再次啟程,蘇州又迎來新的一天。
清晨,天蒙蒙亮,小巷的蘇式面館熱氣蒸騰,味蕾同城市一起蘇醒。
菜場的攤位前喧鬧起來,街道上的車流逐漸密集,行人腳步匆匆,趕赴春天的路程。
東方的天空吐露曙光,絢麗的朝霞照亮了金雞湖面,一座座高樓的輪廓逐漸清晰。
張家港,碼頭的工人在忙碌,貨物裝卸井然有序,運輸車輛往來穿梭,許多出口的“蘇州制造”正在運往遠方。
常熟、太倉、昆山……蘇州的每一個角落,一個個項目正在抓緊簽約,一片片工地又迎來了火熱繁忙的景象……
站在蘇州古城最高點北寺塔眺望,唯美姑蘇正與富庶蘇州雙向奔赴,匯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脈動,浩浩湯湯,奔向未來……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