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轉型升級、融入千行百業、落地“剛需場景”——
站在風口,南京搶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通過搭載“AI(人工智能)自適應巡檢技術”,為無人機裝上“大腦”,真正實現“自主決策式”巡檢;通過機器人、物聯網、調度算法等精準控制充電槍移動到指定車位,協助車主快速充電,實現從“車找樁”到“樁找車”;工程車超速或在路口轉彎時,AI系統會及時感知并自動降速,以此降低交通事故發生概率……
眼下,在技術、需求、政策等因素共同驅動下,南京人工智能正融入千行百業、落地“剛需場景”、促進轉型升級,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南京智能計算中心二期基本建成。
給機器裝上“大腦”,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
2月29日,在南京長安汽車的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車間總裝車間,AGV(無人搬運機器人)物料小車在線道上來回穿梭,給各個工序區間配送物料。就在不久前,該車間被評為“國家級5G工廠”。在人工智能賦能下,公司去年累計生產整車近10萬輛,產值超百億元,成為溧水首個產值破百億企業。
在南京,傳統產業正成為人工智能的主戰場。從廣泛應用的視覺檢測,再到方興未艾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找到了自身大展拳腳的舞臺。
在汽車生產過程中,零部件表面的坑包、麻點、隱裂、臟污等缺陷若未被及時檢出,裝配好的汽車就會不合格。如今,借助AI,南京云創大數據的“WitIndustry尖端工業智能平臺”可以用不到50秒/件的檢測速度,解決汽車整車車身、沖壓件、輪轂、發動機活塞、沖壓模具、鋰電池等表面缺陷檢測的難題,并在彩涂鋁板色差及缺陷檢測,以及工業機器人協同工作優化等多個方面取得突破。
在西部,中科方寸知微(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研發的配電網無人機自適應巡檢技術,綜合應用多種輕量化人工智能算法,給無人機裝上“大腦”,使無人機具備通過視覺導航方式,實現針對配電網線路“自動駕駛”的能力,讓無人機可以在廣袤的土地上實現配電線路自主巡檢作業,保障配電網線路的安全可靠運行。
以人工智能為賦能工具,傳統產業正加速完成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中車浦鎮智能化產線投用。孫中元 攝
視頻生成讓古詩“活”起來,AI融入千行百業
AI在商業營銷、文化創意等領域的應用也值得關注。
2月28日,在南京本土企業焦點科技,中國制造網產品設計中心總經理盧頤正在展示“AI外貿助手”的“新本領”。
輸入“塵土飛揚的工地、炙熱的太陽”,大模型在幾秒鐘內就給出一張“陽光下,一臺挖掘機在工地上運作”的產品應用場景圖片;輸入產品關鍵詞,提供一段基礎視頻素材,系統進行處理后,產品介紹英文視頻就生成了,一位英文數字人主播就上線介紹起產品……2月初,由焦點科技旗下中國制造網宣布,為中國外貿企業打造的AI外貿助手AI麥可再次更新迭代,推出視頻生成、智能排版、行業情報三大功能,通過深度結合AI技術,大幅提升外貿人的工作效率,讓跨境電商的“種草”變得更簡單。
用戶輸入關鍵詞或者描述,AI麥可還會為其生成一段高質量的文案,讓視頻內容更加豐富、更有吸引力。用戶可在近20種虛擬人形象中選擇合適的“數字人講解員”,配合字幕以純正英語對產品進行詳細介紹,最終生成的產品視頻供用戶在多場景下重復使用。
越來越多的南京企業意識到,AI視頻生成將是人工智能應用的下一個風口。南京經開區企業云蝠智能將數字人的研發重心從音頻端的“智能客服”轉移到視頻端。2023年8月,數字人視頻正式上線,目前已迭代更新至2.0版本。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在南京力行小學的一節語文課上,隨著這句詩詞出現,屏幕播放的視頻中,亂石壁立,高聳入云,其間卷起的層層波浪逐漸澎湃而起,仿佛千重雪浪。南京投石科技旗下的AI美育軟件“氣韻再生”,讓古詩詞“走”出書本,變成可以看的視頻,讓傳統文化能看到、能聽到、“活起來”,千年詩意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煥發新光彩。
在南京硅基智能,AI拍劇正在試圖加快從劇本到劇之間的距離。目前,該公司正在進行數字文娛開發,客戶發來一個劇本,當天就能通過AI拍出一個劇。
落地“剛需場景”,結出“產業之果”
在南京,一批批AI技術應用場景層出不窮。海量的應用場景,成為南京人工智能發展的優質“試驗田”,一大批新技術、新應用、新突破在這里“拔節生長”。
在企查查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城市綜合實力TOP20”榜單中,南京闖入前十;在寧高校12人上榜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入選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
南京頻頻登上人工智能產業相關榜單,離不開其在人工智能產業走出的“先手棋”,把握趨勢打好“主動仗”。
南京正大天晴堅持“智能化改造 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實踐,推動生產管控一體化建設。企業供圖
“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水平居于全國第一方陣。”賽迪研究院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副所長蒲松濤表示,人工智能已成為前景最為廣闊、競爭最激烈的產業,南京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近年來,南京市政府先后出臺多項計劃措施,并將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產業強市建設中發力搶占的六個未來產業新賽道之一。不久前召開的“新春第一會”,也提出全力突破人工智能產業,搶抓大模型新浪潮,建設算法城市、強化賦能應用,高標準建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政策引領,產業騰飛。國際人工智能產業聯盟長三角中心“生根發芽”,中國(南京)智谷、中國(南京)軟件園初具規模,南京鯤鵬·昇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蓬勃發展,以億嘉和、小視科技、埃斯頓等為代表的一批本土優秀人工智能企業正在加速成長。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人工智能研發門檻高、難度大,只有真正融入千行百業,解決產業發展的“剛需”,讓產業從AI中收獲價值,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應用場景是創新技術產業化的突破口。”江蘇敏捷創新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張曉東稱,人工智能屬于交叉性學科,專業門檻高,實現商業化盈利既需要漫長的培育期,還需要跨產業的協同。得益于應用場景開發建設,南京的人工智能產業已形成“基礎支撐層、技術產品層和應用示范層”全覆蓋格局,跨越了“雞生蛋、蛋生雞”的發展臨界點,站在了風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