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中外媒體關注江蘇哪些方面的發展?江蘇,又如何回答記者之問?當天上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全程見證了開放江蘇的一個個精彩瞬間。
全國都在看江蘇,“跑慢了沒有好機位”
7日上午7點半,朝陽灑金,人民大會堂前已經有很多記者扛著“長槍短炮”從各方趕來。“跑慢了沒有好機位。”人群中一名攝像記者拎著設備健步如飛。當天上午9點,江蘇代表團“開放日”活動將在西大廳舉行。8點左右,記者區就已經座無虛席,來得晚的記者將記者區周圍一圈站了個滿滿當當。
“現在全國都在看江蘇怎么做。江蘇代表團開放,有點經驗的記者都知道要早點來搶座。”一些曾經參加過2019年之前代表團開放日活動的記者開始向遲到的媒體傳授“秘訣”。
你最關心江蘇哪些問題?待會準備問什么?一些記者趁著會前空隙相互交流起來。
來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的記者張偉一坐下就開始梳理自己準備提出的問題。作為行業媒體,她最關注還是江蘇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怎么在全國走在前列、作出引領示范。
來自埃及一家媒體的記者尹杰出生在江蘇常州。雖然在國外已有十多年,但他心系家鄉發展。去年,常州邁入“萬億之城”行列,令他非常自豪。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馬曉芳不僅關注蘇港合作有哪些新方向,還關心江蘇如何推動“文化出海”。
中外媒體來了大幾十家,大家都對時隔多年重啟的這場“開放日”活動充滿期待。
中外媒體聚焦江蘇,問的最多的是經濟
記者發現,被主持人、省長許昆林幸運點到名的7名記者中,有4名記者都將目光聚焦在了江蘇的經濟發展方向。的確,“走在前、作示范”是時代賦予江蘇的重大任務。江蘇如何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如何把各方面的干勁帶來起,舉國矚目。
整個提問環節,記者感觸最深的就是,媒體問得實,代表答得透,踏踏實實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在問答之間彰顯無疑。
第一個提問機會被人民日報記者“搶”到。他關注的是落實總書記“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大要求,江蘇有什么新進展和新打算。這一問題踩準了江蘇當前工作的重點。龍年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的“新春第一會”,就是圍繞推進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這一主題展開的。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代表團團長信長星詳細回答了記者提問,與記者交流下一步工作打算。與主席臺面對面的記者席上,一時間燈閃頻頻,記者們指尖飛舞。
如何繼續練好實體經濟這個“看家本領”?如何將蘇州工業園區經驗復制推廣到其他地區?如何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中外媒體對江蘇經濟發展的關心,也寄托著大家對江蘇的期望。
現場互動頻頻,開放江蘇展現自信
2個多小時的“開放日”活動中,江蘇代表的包容、開放、自信,給中外媒體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代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還發現了一些故事和“淵源”。互動環節亮點頻現。
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代表在回答光明日報記者提問時主動介紹,新安小學是全國著名的少年兒童革命團體新安旅行團的母校,和光明日報還有一段非常不解之緣,新安旅行社的老團員姚錫華就曾經擔任過光明日報的總編輯。這段跨越世紀的緣份也讓在場的媒體記者們感覺到——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蘇州市市長吳慶文代表在回答新加坡聯合早報提問時,回顧起自己曾在蘇州工業園區工作過3年半的時間,也多次出訪新加坡,還多次接受過聯合早報的采訪的經歷。他介紹,蘇州工業園區今年迎來了開發建設30周年。中國有句古話叫“三十而立”,愿與新加坡朋友一道,繼續發揮好園區的探路、引領、示范的作用,推動園區的高質量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
如何繼續練好實體經濟這個“看家本領”?領到回答任務的副省長胡廣杰代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首先“扛起責任”:“ 我是這個‘看家本領’的政府負責人。”他以四個關鍵詞向記者介紹了把江蘇制造業的“看家本領”變得更強更有韌性的工作計劃,既“交心”又“交底”。
“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點贊,讓“新農人”代表魏巧一下子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一年,魏巧是真忙。面對記者的提問,她欣然回答:“農忙農忙”,“忙”,對于農民來說,一直就是期盼的事、是歡喜的事。她表示,要通過效益吸引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一線,投身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強國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答完江蘇如果保護利用好、創新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問題后,作為著名昆曲傳承人的柯軍代表還在主持人建議下,清唱原創昆劇《顧炎武》選段。短短20秒,非遺魅力盡展,繞梁余音贏得全場掌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石小磊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