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段仁虎 攝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余夢嬌 通訊員 畢麗娟
3月14日18:30,四川大學望江校區就業指導中心雙選大廳里燈火通明,22張桌子依次排開,每張桌旁,立著一人高的宣傳海報。來自南京地區22家企事業單位的招聘專員正在為半小時后開啟的“魅力南京”四川大學校園招聘推介會忙碌著。
眼下正是2024年春招季。3月14—15日,南京市人社部門組織22家在寧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設站單位、企事業單位,滿懷熱情地來到四川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舉辦2024年“魅力南京”四川地區高校校園招聘推介會。
此行,南京帶來的“禮物”既精致又豐厚——4家事業單位、5家央企、4家國企、9家重點產業鏈民營企業,提供近千個崗位,涉及網絡安全、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子信息、集成電路及半導體、建筑、新能源汽車等多個行業。
【以產引才】
搶抓黃金期,廣發求賢榜
“熱忱歡迎大家走進南京、融入南京。”這是3月15日,南京市人社局局長劉蒞在電子科技大學校園招聘推介會上說的一句話。可以看出,南京此行飽含誠意。
南京為什么不遠千里來到成都招才引智?
成都是人口大城、產業大城,科技和人才資源雄厚,擁有65所高校,高校學科門類齊全,很多工科類專業優勢明顯,且與南京構建“4266”產業體系發展所需人才匹配度高。近年來,南京持續實施“紫金山英才寧聚計劃”等引才政策效果顯著,成都高校選擇南京就業的畢業生也越來越多。
“南京與四川大學一直以來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一批又一批的川大學子把南京作為職業生涯的啟航地。近5年來,有近700名川大畢業生在南京就業創業。”四川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楊梅說。
在四川大學校園招聘推介會上,東華汽車實業有限公司人事主管衛雪晴和搭檔在兩小時內,連著面試了20多個求職者,“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四川本地人,還有老家是河南、湖南、安徽等地的大學生,在交流中都表示有意向將南京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站。”
“環境好、政策優、誠意足,不少政策都說到了我們心坎上。這次來的都是重點企業,我希望可以到南京工作,奮斗拼搏。”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應屆畢業生董賽在招聘現場與南京米樂為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了初步意向,后續將進行線上面試。
不少學生表示,通過推介會了解到,南京“人才強市25條”及“重點產業人才7策”兩項人才新政為想在南京干事創業的人才提供了方方面面給力的支持和保障,深切感受到南京對人才的重視和關愛,對這座城市充滿向往。
【打造品牌】
不少企業沖著口碑再來
崗位多,也帶動了畢業生的求職熱情。兩場招聘活動中,最受追捧的當數“新質生產力”企業。南瑞集團、紫金山實驗室、華天科技等多家知名企業展位前排滿了求職的畢業生,成為當天招聘會的“香餑餑”。
在四川大學校園招聘現場,一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男生給南瑞集團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員王帥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天他興沖沖地來到招聘點,說終于找到我們了。小伙子姓徐,是江西人,應屆本科畢業生,曾經對南京和南瑞進行了解,聽說招聘會上有我們公司,就特地趕來。”王帥表示,很多學生表示希望有機會到南京工作,實現夢想。
記者采訪中獲悉,不少參加此次招聘的企業都是沖著往年的效果再次報名。
“不同于其他綜合類招聘會,我們報名參加這次活動,看重的就是應聘者素質高、招聘對接精準。”紫金山實驗室招聘專員黃憲說,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參加“魅力南京”校園招聘推介活動了,這幾年跟著市人社局招到了不少人才。
廣獲好評的背后,是南京市人社局先下的一番“苦功”。早在活動開始前,南京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就提前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對接,詳細了解有求職意向畢業生的專業、籍貫等基本信息,精準篩選了22家重點企事業單位進校園。
【搭橋鋪路】
促成企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同學,考慮我們公司嗎?以你的學歷,可以拿到20萬左右的補助哦。”聽到這話,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劉伯濤停下腳步,“真的能拿到那么多嗎?”
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幫劉伯濤算起了賬:“你是博士,按照南京市人才政策,全職進站從事科學研究后可以享受15萬元的生活補貼,還有租房補貼、職稱綠色通道、落戶安居、重點人才計劃等各類優惠政策。”
“南京產業基礎雄厚,工作機會相對更多一些,還有這么好的就業政策可以享受,非常期待能到南京工作。”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應屆畢業生蹇鵬飛是重慶人,他說想去南京“闖一闖”。
2018年以來,南京市持續優化升級“寧聚”政策體系,圍繞“紫金山英才計劃”實施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項目,為高校畢業生在寧就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與服務。去年,我市出臺“人才強市25條”和重點產業人才新政,進一步加大力度強化人才集聚、促進創新創業。
企事業單位和人才成功“奔現”,遠不止一場招聘會。
近年來,南京市人社部門進一步加大與外地高校對接服務力度,已與100多所外地高校簽訂校地合作協議,通過打造“寧聚英才 共贏未來”“魅力南京”等校園招聘品牌,開展“贏在南京”青年大學生創業大賽及豐富多彩的實習實踐活動等,加強供需匹配對接,吸引更多外地高校畢業生來寧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