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深讀|一根繡花針“繡”出產業致富新生活

太湖之濱蘇繡小鎮走出7位人大代表的背后——

一根繡花針“繡”出產業致富新生活

人大代表來自各條戰線、各個部門、各種行業,是社會的精英、部門的骨干、行業的先鋒,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先進性。太湖之濱的“蘇繡小鎮”——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擁有兩萬人口,其中就有“繡娘”8400多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這一群體中走出全國、省、市、區人大代表7位。她們從刺繡手藝人中脫穎而出,將基層一線的聲音帶到會場,積極建言獻策、盡心履職盡責,又在各自崗位上走在前、做示范,用一根小小繡花針,“繡”出產業致富新生活。

蘇繡小鎮。圖自看蘇州客戶端

這個占地僅20平方公里的小鎮,成為觀察基層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美麗窗口”,更展示了以文化自信自強繁榮特色產業、振興美麗鄉村的動人實踐。

大師云集,“繡”出文化自信

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業性刺繡展館——中國刺繡藝術館迎接著全國各地的訪客。鎮湖街道的“人大代表聯動聯系點”就設在館內。目前,鎮湖街道共有1名全國人大代表、1名江蘇省人大代表、1名蘇州市人大代表、4名虎丘區人大代表。更為難得的是,她們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且都在刺繡這一行業發光發熱。記者梳理代表履歷發現,這7位人大代表都是行業代表性人物,其中不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聯系點內,履職照片墻被貼得滿滿當當,展現著繡娘代表們的風采。剛從北京回來的全國人大代表、鎮湖刺繡研究所藝術總監姚建萍這兩天行程滿滿,向省新聯會成員、虎丘區黨員干部代表、身邊“繡娘”等傳達全國兩會精神。姚建萍告訴記者,“在我們這里,古往今來都是‘家家有繡繃,戶戶有繡娘’,以前刺繡是辛苦謀生的手工活,如今,‘繡娘’被尊稱為老師甚至大師、藝術家,以蘇繡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手工技藝成就了今天的我們。”這些年來,鎮湖街道織繡人才層出不窮,先后走出3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工藝美術名人、104位高級工藝美術師,形成在全省全國都有較大影響力的蘇繡大師集群。

不遺余力投身非遺保護傳承創新,繡娘代表們在會場上積極建言獻策。去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姚建萍把履職工作與自身工作相結合,領銜繡制出《錦繡江南》等一批原創力作。

非遺項目以人為傳承載體,賡續發展需要足夠數量和高素質的傳承者,這也是當地“繡娘”的共同心聲。今年全國兩會,姚建萍提出建議,依托高校相關學科專業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體系,系統培養不同領域非遺傳承者的專業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一建議的提出是基于姚建萍的多年探索與嘗試。歷時3年多,姚建萍團隊協助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完成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蘇繡藝術文獻展(1949—2019)”。去年展覽先后在深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西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出,獲得業界學界高度認可。去年10月,蘇州大學蘇繡藝術研究院成立,姚建萍擔任名譽院長,開始探索建立蘇繡產學研用一體化長效機制,為傳承創新夯實人才基礎。

抓準特色,構建全產業生態鏈

作為我國民間傳統工藝中最為普及的一種,刺繡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流派。其中,蘇繡具有“精、細、雅、潔”的特點,和湘繡、粵繡、蜀繡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繡,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記載,蘇繡的發源地在舊時蘇州吳縣一帶,轄區相當于現在的蘇州高新區、工業園區、吳中區、相城區全境,鎮湖只是其中一隅。但眼下,這個占地僅20平方公里的小鎮,成為全國最大的刺繡集散地。鎮上一條1.7公里長的繡品街匯聚了400多家繡莊、近2000家個體工商戶,刺繡年產值近15億元。

從名不見經傳的偏遠村落到聞名遐邇的蘇繡小鎮,鎮湖何以逆襲?鎮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周經緯認為,客觀上與地理位置有密切關系,鎮湖地處蘇州最西端,三面環湖,擁有20公里太湖岸線,在蘇州鄉鎮工業蓬勃發展的時候,交通不便的鎮湖百姓只能靠手工業維持生計。“更關鍵的是,政府搭臺引導促進,一批‘繡娘’領軍人才帶頭示范引領,為小鎮找到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產業發展路徑,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周經緯深有感觸,蘇繡、小鎮、“繡娘”,彼此之間都是互相成就的關系。

時光指針撥回1998年,當地政府在鎮湖規劃建設繡品街,打造集文、博、展、研于一體的蘇繡交易展示平臺,以往分散式、小作坊式的經營模式開始改變,成為鎮湖蘇繡興起和發展的標志性事件之一。這些年來,從賴以謀生到創業致富、傳承發揚,蘇繡早已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從蘇繡研發設計、生產制作、專利培育、產權保護、繡品交易到法律訴訟、人才培養,鎮湖街道構建起一條蘇繡全產業生態鏈,帶動了百姓就業致富。

精品力作始終是蘇繡傳承發揚的“命根子”。在鎮湖,繡娘代表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老一輩繡娘,普遍學歷不是很高。一根針線,給了我們展示才華的廣闊舞臺,我們必須傳承好、發揚好。”連任兩屆省人大代表的鄒英姿,是蘇州刺繡行業目前最年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由她創立的“鄒氏滴滴針法”獲得刺繡界首個國家發明專利。成績有目共睹,但鄒英姿深研技藝的腳步未曾停歇。

蘇州國際會議酒店報告廳內新放置的巨幅蘇繡插屏作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是由鄒英姿帶領近百位“繡娘”花了兩年時間繡制完成的。遇到要活、急活,“繡娘”常常與時間賽跑,考驗技藝,更考驗體能和毅力。趕制這一作品時,鄒英姿接到邀約,為中國國家版本館創作大型刺繡屏風《莫高窟九層樓》和雙面蘇繡《飛天》,鄒英姿和團隊分成3班24小時連軸轉,鄒英姿主動攬下深夜的班次,整整持續了大半年時間。去年,鄒英姿工作室注冊版權近30件。

人大代表,要走在前、做示范,要領著做、帶著跑。這些年來,鎮湖街道累計有80多件鎮湖蘇繡精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近百件鎮湖蘇繡精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館或名人收藏。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見到了蘇繡代表性傳承人盧建英,得知完成一件作品有時要花費一年時間,總書記十分感慨:“中華文化的傳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蘇繡就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技藝傳承,注入新生代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在蘇繡小鎮的人大代表中,有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由此可以窺見蘇繡人才結構的日益完善。蘇繡“新生代”的蓬勃崛起,在當地形成一股推動非遺傳承發展的“后浪”,讓蘇繡之鄉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虎丘區人大代表張黎星1990年在鎮湖出生,自幼開始學習針法技藝,大學畢業提出想把蘇繡作為職業時,長輩們卻反對了。“他們認為刺繡行業太苦,而且在傳統觀念里,刺繡就算沒念過書也可以學。但我不這么認為,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可以將我所學應用到刺繡中完成更多的設計。”張黎星用行動證明自己的選擇沒錯。短短數年間,她的作品拿下18項國家級省級金獎,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絲綢博物館等收藏,省市級榮譽也接踵而至。

在鎮湖,蘇繡“新生代”用自己的學識、眼界,推動蘇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虎丘區人大代表姚蘭與張黎星同歲,本科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后獲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蘇富比藝術學院“藝術管理”雙碩士學位。院校畢業后,姚蘭回到傳承一線,創辦“姚繡”品牌,凝聚國內各大美院畢業生進行刺繡原創、研發設計,推出蘇繡手表、蘇繡胸針等衍生品,與知名品牌跨界合作,在線上開啟蘇繡直播,推出數字非遺蘇繡作品等,用年輕人的視角和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到、喜歡上這門技藝。

“蘇繡傳承發揚還需要更多‘新生代’加入。”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姚惠芬當選蘇州市人大代表后,針對培養年輕蘇繡傳承人提交了不少建議。姚惠芬告訴記者,鎮上的蘇繡“新生代”目前還是以本地年輕人為主力,還沒形成群體現象,其中一個原因是蘇繡技藝學習周期長,“零基礎”學藝成本比較高。姚惠芬在今年蘇州兩會上提出建議,設立“蘇繡技藝傳承保護與發展基金”,用于有志于傳承蘇繡技藝的年輕人的培訓與扶持,對于學習蘇繡技藝的年輕人每年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

新技術、新表達,也給蘇繡傳承保護帶來新問題。采訪間隙,虎丘區檢察院工作人員找到姚惠芬,手里拿著一個扇面和一套睡衣。原來,他們最近頻繁接到舉報,稱在直播平臺買到了假冒蘇繡作品,于是買了幾樣來請姚惠芬幫忙鑒定。“這光澤、紋路,一看就不是手工刺繡。”姚惠芬很快給出答案。針對當下存在的商業化過度、非遺假冒產品充斥市場等問題,繡娘代表們多次商討交流。姚建萍也將相關建議帶到全國兩會,建議修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管理辦法》,建立非遺和旅游標準化專家庫并制定標準體系等。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包聞軍 陳雨薇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