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十點半,在泰州市寺巷街道龍鳳社區“騎手食堂”內,外賣小哥李華正在吃飯。“中午是我們最忙的時候,以前餓一頓飽一頓是常態,現在有了食堂,飲食也規律了。”除了食堂,今年以來,當地針對外賣小哥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擴大了服務范圍,提供理發、電動車維修、充電等服務,而外賣小哥們利用自己走街串巷的優勢主動參與社區網格化治理,對小區存在的隱患和問題“隨手拍、隨手報”,實現正能量雙向奔赴。
騎手食堂讓外賣員暖胃又暖心
寺巷街道地處泰州中國醫藥城核心腹地,商業繁榮,外來人口眾多,其中龍鳳社區流動人員就有4000余人,周邊外賣小哥、快遞員、滴滴司機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占比較大,有“小上海”之稱。工作強度大,“吃飯難”“休息難”等成了困擾小哥們的實際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社區召開專題協商議事會,共同商討建設“家門口”的“騎手食堂”,決定依托龍鳳社區現有的老年助餐點,拓寬服務人群,為新業態人群提供就餐服務。
就這樣,“騎手食堂”應運而生,社區精心定制了“一大葷一小葷一素菜,米飯、湯不限量供應”的“暢吃8元套餐”,同時,在食堂內打造“暖新驛站”,配備飲水機、微波爐、冰箱、電視機等,免費為新業態新就業人群提供小憩納涼、手機充電、休閑娛樂等“一站式”貼心服務。
上午10點30分,外賣小哥李華趕到了食堂,當天的菜是基圍蝦、土豆絲和香干肉丁,李華吃得津津有味。
不一會,就有10多名外賣小哥前來就餐。“這里的飯菜干凈衛生也不貴,我們邊吃邊等單。”
“考慮到中午11點到下午1點,是小哥們的送餐高峰,現在助餐點開飯時間提前了半小時。”社區黨委書記欒兆華說。
更多貼心舉措服務新業態新就業群體
59歲的秦承桂是退伍軍人,退休后他利用家傳的理發手藝,每周二在社區為退伍軍人、老人免費提供理發服務,如今,免費的人群再次擴大,外賣員等新業態人群也可以享受免費服務。
欒兆華說,每天看到外賣小哥們穿梭在路上為居民提供便利服務,社區也在想,如何能給他們一個暖心的工作環境,力所能及地為他們做一些事。在社區發出倡議后,得到了很好的反響,不少商家積極行動,愿意提供各種服務,滿足騎手們“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喝水、累可歇腳”的需求。
順豐快遞員劉蘭的老家在湖南郴州,工作后一直與幾個老鄉合租。隨著泰州市快遞行業不斷發展,他的配送范圍逐漸擴大,房子總換,讓他始終沒有歸屬感。
據了解,泰州目前有快遞員9000多人,將近一半是外地年輕人,租房難一直困擾著他們。泰州市組織開展新就業群體關愛行動,多部門聯動,通過存量閑置房屋改造等多種形式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據悉,在泰州市,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人員申請保障性租賃住房不設收入線門檻,只需申請人年滿18周歲,申請人及共同申請人在所申請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所在的市(區)20公里內無自有產權住房,且在本市未享受其他形式保障性住房政策就可以。
“這里周邊商業齊全,上班也不遠,我不用再經常搬家了。”入住“快遞小哥之家”那天,劉蘭緊緊握住房屋鑰匙。“這里居住環境好,灶具、雙人床、衣柜都有,還有空調、熱水器,啥大件也不用置辦了,直接拎包入住,還有專門為快遞員增設的電動車集中充電點,1個月房租只有500元,是市場價格的1/3。”
據悉,泰州目前已籌集保障房超2萬套,預計到2025年,全市累計建設籌集不少于3萬套保障房(人才房)。
目前,泰州市整合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建陣地、街道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睦鄰點、商圈市場、城市港灣等資源,升級暖心驛站的“6+X”服務功能,讓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除了可以享受休息、飲水、熱飯、手機充電、無線上網、如廁6項基本服務外,還可以享受義診、便民理發、心理咨詢等拓展服務。
騎手參與小區治理,實現雙向奔赴
“發現A1電梯內有小廣告,電梯防護欄損壞……”“收到!立刻派人處理!”3月21日中午,在龍鳳社區騎手網格員群內,一名外賣員拍攝了兩張圖片,并告知社區人員發現的問題,當天下午,社區就安排專業人員去現場進行了維修處理。
在社區為小哥們提供各種服務的同時,他們也投桃報李,利用走街串巷的優勢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對小區內存在的隱患和問題“隨手拍、隨手報”,實現雙向奔赴。
“我們轄區住戶近萬人,其中接近一半是外來人口,這也為社區治理帶來了難度。”社區工作人員欒蘭平說,現在有了外賣小哥們的加入,很多問題能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
比如說,小哥們上門送外賣時,可以幫我們發反詐傳單,成為反詐一線宣傳員,發現私拉電線等危險則成為隱患排查員,對于小哥們反映的問題,社區會根據輕重緩急派人跟進處理。
祝文靜是泰州本地人,做外賣員6個多月。她說,能感受到社區和整個社會濃濃的暖意。
前段時間,祝文靜在送外賣時,發現一樓樓道口有人拉飛線給電瓶車充電,電線裸露在外差點被絆倒,她主動打電話給社區報告了這件事,事情處理后,社區人員還專門給她回電表示了感謝,這讓她有一種榮譽感。“就像小時候做好事被表揚一樣。”
得知社區建立了騎手網格員群,她第一時間就加入了進來,而且還拉進來幾個同事。“社區為我們提供了那么多便民服務,我們理應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祝文靜說,現在他們這群外賣員在送單時,經過樓道都會多看幾眼,如果發現隱患會及時拍照反饋,其實就是多幾秒鐘的事。“說到底,我們也在這里工作,社區也是我們的家,如果我們能幫著發現一些隱患并排除,也是在為這個家做貢獻。”
“我們正在建立制度,準備以積分的形式對外賣小哥們的付出給予相應的獎勵。”欒蘭平說,比如小哥拍攝一個問題隱患,根據嚴重程度積1至5分,一個月算下來,根據得到的積分兌換大米、油、洗發水等生活必需品,這樣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通過積極引導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加入城市基層治理大軍,實現這個群體從“流入”向“融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