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新農機、新農人、新模式……新質生產力描繪連云港科技春耕圖

(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徐偉 邵沛源)一年之計在于春,年年好景在于“新”。這個春天,“新質生產力”成為最熱詞匯。農業和新質生產力如何碰撞出新的火花,實現向新而行?看,在江蘇連云港大地的田間地頭,新模式應用、新農機馳騁、新農人添力……正將連云港大地“翻新”一遍。

田大了,地好種了。

連日來,隨著氣溫攀升,小麥陸續進入拔節期,在贛榆區城西鎮高莊村千畝小麥種植基地,4輛滿載農藥的噴灑機械同時在作業。



“自從村里開始‘小田并大田’,我就把自家田地流轉給大戶,從農活里解放出來。既有土地租金收入,還能在服裝廠打工賺錢。”城西鎮高莊村村民劉春遠打趣說,村里把好事辦到了他們心坎上,現在能賺雙份錢。

“小田并大田”,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前提下,通過規模流轉、大戶經營方式,把農民從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既解決了耕地“碎片化”的難題,又方便農戶規模經營管理,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效率。

“我家一共流轉土地300畝,如果按照傳統種植方式,種植小麥從防治到收割都是自己在操心,種那么多地肯定會很辛苦很累,但是現在地大了反而輕松了。”種植大戶邢傳遠告訴我們,依托鎮里組織的社會化服務,從播種到植保、從收割到烘干全程服務,不僅省心、省時,每畝還能省下100元左右的成本費。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小田變大田的推行,田越大越好種成為事實。

南崗鎮位于灌云縣西南部,“望天收”是當地老百姓對以往收成的描述,年景好能賺點,遇到災害年份,收成就沒有保障了。去年,南崗鎮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改建電灌站15座、高效節水管灌泵站5座16套機組,建防滲渠、田間道路,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小麥平均畝產500公斤以上。

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最大效益發揮了耕地“命根子”作用。

人少了,機器多了。

近日,85后“新農人”徐榮連續3天撲在田埂上,各處巡看60余人的團隊進行無人機施肥作業,務必搶在下雨前完成6萬多畝麥地的拔節肥。



等待工人將肥料裝滿,隨著馬達轟鳴,接到指令的無人機從地頭升起,向麥田飛去,不疾不徐地從麥田的一頭滑到另一頭,作業、懸停、轉身、繼續作業,短短的22秒時間,一臺無人機便可完成1畝地15公斤的施肥。

隨著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的興起,新型農機設備也迎來了新機遇。6年前,徐榮看好無人機植保,一口氣買下6臺無人機,牽頭成立了榮邦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并組建了一支專業植保飛防團隊,培養了近百名飛手。現在合作社擁有無人機70臺、拖拉機100臺、收割機100臺,能服務12萬畝土地,實現耕種管收全環節托管。

伴隨著科技革命帶來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早已在廣袤的農村扎根演進。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一人能管萬畝田”,現代農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走進位于海州區新壩鎮魏口村的5G+數字化無人農場,一幅“只此青綠”的萬畝良田圖景映入眼簾:一株株正值抽穗期的小麥在陽光下隨風搖曳,植保無人機自低空掠過,將配置好的水劑均勻地噴灑向麥田;另一頭,帶有北斗導航的機車在田間來回穿梭,對土壤墑情良好的地號進行分層定量施肥作業,及時補充“營養套餐”。

這是連云港市首個5G+數字化智慧農場,設置了5G專網基站,利用5G大帶寬、低延時特性,實現了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十幾種品牌農機設備的高速互聯,并通過加裝遠程作業監測終端,實現作業質量實時回傳、作業面積精準計算,實現耕、種、管、收四大領域的全程機械化、精準化、無人化作業,畝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高科技的加持,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啟了“省心種地”的幸福時刻,新的希望正在被播種。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