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從靖江飛渡長江。由此,靖江成為渡江戰役的東線起點,被譽為“東線第一帆”。
奔流不息的長江水,見證了渡江戰役的偉大勝利,也賦予了靖江人民使命與榮光。作為當年渡江戰役“東線第一帆”升起的地方,75年來,靖江人民高揚“東線第一帆”,拼搏奮進爭上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75年后的這個春天,行走百里江堤,回望滄桑歲月,聆聽天翻地覆的時代進行曲。
從荒地灘涂到最美江岸
靖江與江陰之間距離,其最狹處位于江陰鵝鼻嘴與靖江炮臺圩之間,寬僅有1500米。而由靖江再向下,至長江入海口,江面豁然開闊,形成一個巨大的喇叭口。江面狹窄,易于突破,成為大軍選擇從靖江渡江的重要因素之一,“東線第一帆”由此升起。
沿著52.3公里長江岸線,靖江人辛勤耕耘,在農田阡陌上建成了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在江邊灘涂上崛起了長江北岸首個縣級億噸港。
2018年5月,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進入試運行期,靖江從此步入“大船大港”時代。2023年,靖江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55億噸,創歷史新高,進入全國二十強。
4月1日下午,一艘裝載著4.8萬噸煤炭的海輪靠泊深國際港口江蘇靖江港碼頭,成為該碼頭自去年12月開港運營以來,靠泊的第19艘海輪。深國際智慧物流中心項目致力于綠色化、智能化港口建設,全封閉干煤棚的運用開創了長江岸線港口物流企業的先河。
靖江將以深國際智慧物流港區為示范引領,推動傳統碼頭往數智化方向轉型,打造長三角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同時,主動對接上海港、寧波港、太倉港,打造大宗商品集散交易、江海聯運國際物流等樞紐中心,真正將大進大出的港口“流量”轉變成為我所用的經濟“增量”。
渡江戰役期間,駐扎在新橋鎮的三野23軍69師207團第一、第三先鋒突擊營1000余人,憑借靖江人民創造的“半帆待命”戰術,僅用16分鐘就渡過了長江,被譽為“渡江先鋒突擊團”。
“半帆待命”彰顯了靖江人敢為人先、破舊立新的勇氣。正是這種勇氣的傳承,新橋鎮漁憶濕地生態公園應運而生。原先,這里是雜亂不堪的碼頭、工廠和魚塘。2018年開始,靖江啟動退漁還濕工程,并對江灘實施生態修復。如今,這里已經成為靖江市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漁憶長江濕地生態公園的重生,是靖江打好“長江大保護”攻堅戰的一個縮影。由西向東,漁憶濕地生態公園、花海廣場、東線第一帆紀念公園、牧城公園等沿著長江岸線排開,“百里最美江岸” 擦亮沿江綠色生態廊道靚麗名片。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指導下,靖江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守護一江碧水,澤被子孫后代。
從渡江小船到航海巨輪
今年95歲的老戰士侯留清仍清楚地記得,當年,他和10個戰友同乘一艘小漁船渡江。
渡江戰役期間,靖江人民傾盡所有支援大軍渡江,所能貢獻出來的渡江工具,都是一條條小船。“憑這些小船,就想一夜之間渡過長江天險?一個浪就翻了!”國民黨軍隊哪里相信,骨子里透著蔑視。
然而,1949年4月21日晚上,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的解放軍戰士,硬是乘坐著這些不起眼的小漁船,從靖江飛渡長江,國民黨軍隊所謂“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一夜之間土崩瓦解。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說:“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
當年,靖江人民的小漁船,冒著槍林彈雨飛渡長江,創造了渡戰役的“船”奇;如今,靖江建造的萬噸巨輪,安穩暢行于深海遠洋,創造了一個縣級市高質量發展的“船”奇。
全國造船看江蘇,江蘇造船看靖江。作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基地,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以新時代、新揚子造船為代表的靖江船舶企業2023年新接訂單增長71%,手持訂單、造船完工量分別增長29.9%和12.6%,船舶產業規上總產值增長39.9%,在全球造船業中占據領先地位。
新時代造船所在的靖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解放前,這里洼田密布、河道縱橫,渡江大軍曾在此集結,六助港、羅家港等,都是重要的渡江點。今年100歲的老船工陳子根,當年便是從羅家港出發,運送十兵團第29軍的戰士過江。
時過境遷,如今這片土地港口碼頭吊機林立、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生產機器轟鳴不絕,已經成為靖江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坐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保稅物流中心(B型)三塊“金字招牌”。
近年來,靖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全力突破一批鏈主企業、重大項目,積極布局金屬、航空、大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110億元航天信控火箭動力產業園項目、30億元靖江特鋼近零碳排電爐示范系列項目簽約落戶,投資18.3億元甬金高品質不銹鋼等一批項目順利開工,總投資50億元的青山產業園一期6個項目全面投產。2023年,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排名躍居至98位,成功躋身全國百強。
靖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項目為王、實干為先”,是靖江聚力產業成鏈,做強實體經濟的生動寫照。謀“新”重“質”發展新質生產力,靖江將以構建“海陸空”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統攬,持續做好強鏈補鏈延鏈,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努力實現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從天塹難渡到跨江融合
偉大的渡江戰役,讓靖江和江陰的命運緊緊相連。
渡江戰役前,靖江、江陰分別是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戰略要地,兩岸劍拔弩張。
進入21世紀,靖江、江陰成了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官。
2003年8月29日,江陰—靖江工業園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全國首個跨江聯動開發區。
20余年砥礪奮進,靖江江陰兩地突破長江制約,跨越行政藩籬,探索出區域合作共贏的新型關系和適合聯動開發的管理模式,把一片江邊灘涂建成一座現代化特色園區。園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27.3%,規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速34.3%,形成了船舶制造、高精鋼構、特色冶金、機械裝備、汽車零部件和港口物流“5+1”主導產業,打造了中國民營造船基地、國家重鋼結構產業基地、江蘇省現代物流基地。面向“十四五”,園區正立足“5+1”產業基礎,瞄準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產業升級方向持續發力,著力建設綜合實力更強、產業質態更優、港產城融合發展的“千億園區”。
產業相連、發展相融。1999年9月28日,江陰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讓昔日的天塹變成了通途。同年,靖江江陰公交線路互通。
2018年,調整優化后的靖江汽渡開通。隨著江陰高鐵站于2023年建成投用,跨江公交線路進一步優化,從靖江出發的公交車站點設置在了落客平臺,一座高鐵站,再一次促進南北聯動、跨江融合。如今,江陰靖江長江隧道正在建設中,將有力地推動靖江更好地融入揚子江城市群建設。
2023年,靖江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把深化澄靖園區改革作為主題教育學習成果轉化的典型案例,歷時8個月,開展解剖式調研18次、專題會商15輪,成功簽訂江陰、靖江新一輪合作協議,推動園區理順體制機制、實現機構升格。
未來,靖江將全力做好江陰—靖江工業園區體制機制改革,穩步完成園區管理機構重組和升格工作,對照“民生共享、產業共榮、設施共建、生態共美、社會共治”發展愿景,致力打造全省跨江融合先導區、示范區。
(靖江市融媒體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