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
從“村BA”到“村超”再到“村界杯”,如今,隨著農民生活越來越富裕,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以足球、籃球、氣排球等為代表的體育運動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開展,傳遞出全民健身的澎湃熱情,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IP。
近日,記者走訪江蘇徐州沛縣“村界杯”,感受“沾土氣、接地氣、冒熱氣”的鄉村賽事魅力,探索鄉村賽事出圈出彩的秘訣。
在沛縣鹿樓鎮七堡、八堡村廣袤的梨園深處,有一片標準足球場。和一般的球場不同,這里沒有緊鎖的大門,舉辦比賽也不銷售門票,人人都可以免費進場踢球、觀賽。4月20日,星期六,在這方足球天地間,由七堡、八堡村青年隊和遠道而來的徐州一斤二兩五隊進行的比賽正在火熱進行。場上,土生土長的本地村民揮汗如雨、享受足球;場外,從十里八鄉趕來的觀眾熱情高漲,歡呼聲此起彼伏。
這場比賽是沛縣持續全年的“村界杯”系列足球賽邀請賽的一部分。長久以來,足球是沛縣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鄉村體育活動。每逢村里有比賽,村民們就搬著小馬扎,帶著保溫杯前來觀賽。2023年春節,七堡、八堡村按照慣例邀請周邊球隊踢球賽,比賽從初一踢到初七,8支球隊、200余名村民報名參賽,每日到場觀戰村民近萬人。村民比賽的視頻傳到網上,網友聯想到不久前的卡塔爾世界杯,親切地將其稱為“村里的世界杯”,簡稱為“村界杯”。2023年底,沛縣“村界杯”足球賽成功入選國家體育總局首批群眾“三大球”精品賽事案例。
“村界杯”到底有多火?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哪些變化?能否從“網紅”變成“長紅”?記者就此進行了實地采訪。
比賽有看頭
下午3點左右,日頭正高,空氣透著幾分燥熱。賽場上,球員們身著統一的比賽服,切磋球技,不亦樂乎。賽場外,從四五歲的娃娃到八十幾歲的老人,把觀眾席坐得滿滿當當,聚精會神地觀看比賽。觀眾的目光隨著球員的奔跑移動,情緒隨著賽況波蕩起伏——一名球員帶球過人,形成突破,起腳打門!踢歪了……“哎!”觀眾席爆發出一陣遺憾的嘆息聲。
這些觀戰的村民都是七堡、八堡以及周邊村自發前來看比賽的。比賽進行到半小時左右,記者和觀眾席上58歲的村民史艷榮聊了起來。史艷榮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愛看球,經常在抖音上刷到村里足球比賽的直播。今天忙完中飯,家里沒什么事,她就騎著電動車過來“玩”。“現在的比分是一比零,我們領先!”她興奮地說,場上、場下都有不少熟面孔,大家可以一邊看比賽,一邊聊家常。
由于球迷太多,球場的固定觀眾席位不夠,一些村民便自帶馬扎觀戰,77歲的村民魏明寬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個球迷,每次村里有球賽都來。”他說,平時他都是和老伴兒一起看比賽,今天閨女從外地回家,他就把老伴兒留在家里,自己一個人看完上午的比賽,回家草草吃了兩口“家宴”后,又馬不停蹄趕來看下午的比賽。
精彩的90分鐘比賽鳴哨結束,最終主隊七堡、八堡村青年隊以2比0贏得比賽。“上午沒那么熱,我們安排的是老年組的比賽,下午安排中年組、青年組的比賽。”七堡八堡村足球協會會長李居海介紹說,七堡、八堡村各自有老年隊、中年隊、青年隊,共計70余人,都是由本村村民組成,今天對戰外地球隊,精選了兩個村的主力隊員上場。
除了球員、觀眾,足球場上的裁判員也都是本地人。今日賽場上的幾位裁判中,有一位年僅18歲的小姑娘——來自沛縣體育中學的高三學生侯冰婭。侯冰婭是體育生,從小踢球,從去年開始在賽場上執哨。今天她梳著馬尾,穿著黑色的裁判服,顯得格外英姿颯爽。“我平常踢球,所以體能跟得上,還能預判很多球員跑位,再加上平常積極學習裁判知識、參加鎮上組織的裁判員培訓,當裁判感覺越來越駕輕就熟。”侯冰婭說,裁判經歷讓她對足球的熱愛增加了,未來考大學也想報考相關專業。
常年踢球、觀賽,沛縣六七十歲的大爺大媽都能隨便踢上一腳;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位農民,也能把足球比賽規則說得頭頭是道,有時還能作為裁判員的場外“指導”。侯冰婭記得,有次她在賽場上突然聽到觀眾席上有人大喊“越位”,她找來主裁判一起回看錄像,才確認是真的有球員越位犯規了,自己剛才沒有注意到。“這里的球迷很專業!”她說。
沛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王志永介紹說,七堡、八堡村足球場這塊風水寶地,從年初到年尾,能夠承接近百場“村界杯”比賽。“這里的村民觀賽熱度高、球場氛圍好,很多外地球隊來到沛縣,縣里的球場不去,點名要來‘村界杯’的球場上踢比賽,現場感受七堡、八堡村的足球文化。”王志永說。
踢球有熱情
沛縣的足球熱,由來已久。“村界杯”賽場邊,59歲的李輝、73歲的翟居義和81歲的李心明三位七堡、八堡村村民又聚到了一起。上個世紀80年代,他們曾經分別以球員、教練和領隊的身份組隊參賽。
對于村里的足球運動始于何時,翟居義說不清,只記得自小就看村里的大人踢球,他跟在后面跑。長大后成為八堡中學的一名體育老師后,他還真做過研究,翻閱了很多資料,認為七堡、八堡村的足球文化和沛縣人漢高祖劉邦有關系。“劉邦喜歡習武踢蹴鞠,后來慢慢傳了下來。”翟居義說。
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堡、八堡村就形成了“約圈”(組織足球比賽)的傳統。那時候,七堡、八堡村足球賽聲名鵲起,周邊十幾個村的足球隊經常在周末、農閑時來村踢比賽,在春節等重要節日參加村里組織的“大賽”。
李輝回憶說,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大家踢球的熱情火熱:沒有球,就用布條纏,俗稱“踢布蛋”;沒有球鞋,就光腳上陣;沒有球場,收割過大豆、花生、棉花的冬閑空地都能變身賽場;沒有計時器,就在場邊點上一炷香,燃完差不多是半個小時。舉行重要比賽的時候,鄉親們更是“寧舍一頓飯,也要把球看”,湊出黑窩窩、黃團子給隊員們吃,被稱為“傳饃饃”。
在村與村、鄉與鄉之間踢友誼賽的村民,也曾沖出沛縣——1987年,七堡、八堡村足球隊代表沛縣參加江蘇省農民足球比賽,獲得全省冠軍;同年10月,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農民足球賽,獲得了第六名的成績。
1987年曾經和村民一起代表徐州、江蘇參賽的馬運強今年已經58歲了,在時隔30多年的這個周末,他代表七堡、八堡村中年隊踢完比賽后,還要趕著去給家里的5畝梨樹、1畝蘋果樹疏果。平時各忙各的,閑暇時聚起來踢球,在七堡、八堡已成常態。
2023年,七堡、八堡村因“村界杯”火出圈之后,村里的足球比賽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從外地慕名前來踢球的隊伍越來越多,政府順應民意,支持舉辦了以“村界杯”為主題的系列球賽。
2024年春節期間,全民健身大拜年沛縣“村界杯”農民足球邀請賽吸引4省1市的46支球隊參加,每場比賽現場觀眾達一萬多人。特意從湖北自駕12個小時趕來專題調研“村界杯”的湖北大學教師盧俊佩,抵達七堡、八堡村足球場時已經是晚上6點,看到球場上還有很多人在踢球,場邊還有很多觀眾,興奮地說:“我深刻感覺到,七堡、八堡村的群眾是真正熱愛足球的。”
今年“五一”期間,比賽會依然精彩。七堡、八堡村足球場的入口處,淮海經濟區五一“村界杯”邀請賽日程表的大牌子已經豎了起來——淄博燒烤隊、微山致青春隊、鄭州純粹娛樂隊……一支支外地足球隊即將登場。“邀請賽沒有‘總冠軍’這個概念,外地球隊踢一場比賽就走。”沛縣副縣長李曉青說,“村界杯”的比賽無關名次、獎勵,為的是讓人們沉浸體育運動本身,感受對足球最純粹的熱愛。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將賽事辦好,發揮農民自發辦賽的積極性,由村里足球能人組成的七堡八堡村足球協會在2023年4月正式成立,協會主要負責賽事的策劃、組織、場地準備、宣傳和執行,無論是賽事的組織和決策,還是比賽辦法、參賽規程,都由村足球協會與縣主管部門共同商議決定。縣、村協會分工協作,縣足球協會負責配合縣主管部門做好賽事裁判員招募、編排賽程、現場執裁等工作。
足球有未來
“村界杯”不僅增強了足球愛好者的幸福感,也充盈了鄉村經濟文化生活,展現出了鄉村的新風貌。
比賽前后精彩的文藝表演和中場休息期間組織的趣味射門等活動,令村民大呼過癮。趣味射門活動環節,球門正中懸掛一只大鐵盆,報名觀眾排隊瞄準鐵盆射門,在幾位觀眾接連射偏之后,一位觀眾踢出的皮球正中盆心,發出“當”的一聲清脆聲響。在場下觀眾的歡呼叫好中,這位觀眾興奮地去一旁抱走獎品——一只活雞。“春節期間比賽配套的活動更多,有舞龍舞獅、廣場舞、歌曲表演、漢服秀,有高蹺、喜轎、旱船等民俗節目,足球以外的文化娛樂大餐同樣深受村民歡迎。”王志永說。
“農村的娛樂方式比較單一,有了足球賽,村民不僅能鍛煉體魄,還能緩解生活壓力,帶來鄰里之間的和諧與友誼。”魏明寬說,自己年輕時曾在部隊做過宣傳工作,他觀察到,隨著足球比賽越來越多,村里打牌、打架的越來越少,村民養成了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球場邊村民張文倩租下的一輛商業車上,食品、飲料和足球周邊產品等擺放得滿滿當當。“一到比賽日生意就特別好,今天我叫來閨女、姐姐幫忙。”張文倩說。在與記者聊天的幾分鐘里,張文倩就接待了好幾撥顧客。
以張文倩為代表的眾多村民,都享受到了“村界杯”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紅利。以2024年春節期間舉辦的“村界杯”比賽為例,據統計,比賽期間七堡、八堡村球場周邊小吃攤等攤位,每日營業額普遍超過3000元;飯店門口排起長龍,每日收入超過1萬元;冷面、燒烤、蘋果、金蟬等沛縣特色美食、農產品賣脫銷;網上本地農產品訂單量比平日翻了十多倍。
“‘村界杯’火了之后,我們一開始是有點‘懵’的。”沛縣鹿樓鎮黨委書記張海嘯說,各級政府部門抓緊行動,先是在硬件上提檔升級,沛縣文體局、融媒體中心、鹿樓鎮政府等分工協作,縣政府利用體彩公益金給村里的球場安置了觀眾座椅、聚光燈,配備球場周邊商業車、功能室等設施;縣融媒體中心給球場安置了用于直播的攝像頭;鎮政府投資建設了能夠容納1000余輛車的停車場,實施了周邊道路改造。每逢重大賽事,周邊幾個派出所出動警力維持治安,衛健部門開來救護車,市場監管部門檢查食品安全,各方擰成“一股繩”,全力保障賽事開展。
“未來我們除了將邀請全國更多的足球愛好者來沛縣打比賽,還希望能借助‘村界杯’的熱度,進一步推進文體旅融合,讓體育賽事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沛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陳靜說,沛縣已經打出“來沛縣,逛逛看,踢足球,喝冷面”的口號,還將圍繞沛縣文學之鄉、武術之鄉、嗩吶之鄉做文章;組織梨花節,讓觀眾在觀看比賽之余,欣賞萬畝梨花;開展果樹采摘等鄉村旅游項目,讓本地村民、市民和外地朋友都能在沛縣體驗一場難忘的鄉村體育旅游。
老一輩愛踢球,踢比賽、看比賽的老年人居多,但沛縣人深知,只有娃娃們也愛踢球,沛縣足球文化才能真正傳承下去,擁有持久的生命力。讓村民十分高興的是,“村界杯”火了之后,足球的傳承問題也得到了高度重視。沛縣計劃在鄉村建設一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配備專業的足球老師任教,讓鄉村賽事不斷涌現新鮮血液。
年輕的“村界杯”讓沛縣找到了體育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角色,但在張海嘯看來,與火爆全網的貴州“村超”“淄博燒烤”相比,“村界杯”在對外宣傳、整體策劃和局部細節、文化融合等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未來我們將在深挖文化內涵、聯動鄉村發展、提升基礎設施與服務配套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讓‘村界杯’成為一股帶動鄉村群眾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共同繁榮的重要力量。”張海嘯說。
來源:無線徐州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