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李晟 葛浩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位于城鄉兩頭的交匯“繩結處”,具有獨特的牽引帶動作用。從“春到上塘”到“昆山之路”,從“張家港精神”到“園區經驗”,諸多縣域加快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培育形成產業集群,構建了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格局,有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提質增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縣域經濟的地位不斷凸顯、規模不斷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升,已經進入總量整體跨越和質量系統躍升并重的關鍵時期。
一個個高光時刻,記錄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軌跡,更凸顯了華夏大地持續向好的經濟發展勢頭。“眼鏡之城”江蘇丹陽每年眼鏡架產能高達1億副,承包了全球50%、全國70%的鏡片產量;“漢服之都”山東曹縣年產演出服銷售數量占全國70%以上,漢服產業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小商品集散地”湖南邵東承包了全世界70%的一次性打火機,一年生產的數量可以繞地球20圈……經過多年發展,我國GDP“千億縣”增至54個,百強縣以占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十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
縣域經濟底氣足、潛力強,“小城青年”正成為消費市場增長的新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看消費增長,五一假期期間,安吉、桐廬、都江堰、義烏、婺源、景洪、昆山等熱門縣域進入“人從眾”模式,縣域消費平均增長36%;看文娛活動,山東泗水“新青年音樂節”、浙江諸暨“西施音樂節”、湖南安化“麥咭親子音樂節”等一眾音樂節都在縣城落地,吸引近萬余名游客跨市跨省消費、“候鳥式”追星;還有近年火爆的“村BA”“村超”等本土品牌,“村超”期間,榕江全縣累計吸引游客338.4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8.34億元……我國2800余個縣級政府組織管理著約7.4億的縣域常住人口,縣域消費市場占全國消費市場的38%,隨著服務供給不斷走入多樣化,一批批縣域在消費增長的經濟賽道上脫穎而出,帶來了優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實現了“從草根到頂流”的嶄新嬗變。
講好新時代“小城故事”,關鍵是把縣域經濟放進大循環、雙循環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由此不難看出,和諧均衡的公共服務是縣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促進城鄉循環體系不斷完善,不僅能推動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還能為縣域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一方面,要讓優質服務“下縣”,瞄準縣域消費“藍海”,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交通設施優化、醫療衛生提檔升級等民生工程,多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優質產品,進一步釋放縣域消費意愿、改善居民生活;另一方面,要使消費產品“進城”,不斷完善產供銷一體化鏈條,引導縣域產業實現標準化生產,提高商品供給質量、加快打造縣域產業品牌,把比較優勢打造成發展勝勢,通過“產業振興”實現縣域經濟“萬馬奔騰”。
舟至中流催帆競,擊楫勇進破浪行。深入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絕非一日之功,既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更要有務實的行動。讓我們全力以赴攻堅工業發展、強化產業協同、促進產城互動,為中華號巍巍巨輪行穩致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李晟 葛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