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與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方寸遺存濃縮博大文明。一件件文物里濃縮的深厚中華文化底蘊,吸引著人們持續走進博物館。
伴隨技術飛速發展,博物館發展搭上了數字快車,插上了共享翅膀。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虛擬現實、體感互動等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博物館在文化傳播與共享、增強公眾互動性和體驗感、提升公共服務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前沿科技與傳統文化在博物館上實現了深度的融合。如今,博物館展現魅力不再囿于地域時空,數字博物館跑出加速度,足不出戶就能“云逛展”;文物藏品不再是櫥窗里冷冰冰的物件,動起來、活起來、潮起來,讓人們“觸手可及”。
在公眾與博物館的“雙向奔赴”中,博物館不再是單純展示文物,更傾向于營造一個歷史文化語境去詮釋文物和其背后的故事,讓文物“開口說話”“鮮活可觸”。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樂于走進博物館,“看展式社交”已成為年輕人喜愛的社交方式之一。相應地,博物館也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語言”,用大眾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講述文物故事,讓“打卡”博物館逐漸成為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借由博物館,今天的年輕人依然能夠與宏大的歷史脈絡同頻共振。
文物是凝固的歷史,但不是塵封的古董。博物館的存在讓中華文明可知可感。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今年3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建設工作,遴選產生了包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等在內的20個協同研究機構,致力推動革命文物與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融合發展。用歷史文物講活思政課道理,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學生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自覺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我國博物館大多是歷史類博物館,藏品歷史跨度大,形態豐富多樣,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物證。通過扎實深入的學術研究,把文物蘊含的多重價值內涵充分挖掘出來,面向社會公眾加以系統闡釋,不僅可以達到以物證史、以物說史、以物釋史的目的,而且能夠起到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啟智的重要作用,提升全社會審美情趣。博物館文史研究是博物館建設發展永續的源頭活水和根本動力。譬如,湖南博物院已協同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30余項;江海博物館致力于教育與研究,傳承張謇博物館思想……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展學術研究,為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
保護與傳承,讓寶貴文物得以歷經歲月洗禮流傳至今;加強藏品研究,促進館藏轉化為獨特而重要的展覽資源,讓文物“活起來”;轉化與發展,讓文物真正“火起來”;發掘有特色的表達、找到有共鳴的視角、展現有深度的思考,讓傳統與現代“美美與共”。我們期待,在博物館教育與研究職能的充分發揮下,將會有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從珍貴文物中汲取精神滋養,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李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