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傳統(tǒng)顏色——“青”為策展標尺,匯集全國12家博物館的精品文物,借由古代青玉、青花瓷、青綠山水畫等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魅力,這是由南京六朝博物館打造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年度特展——“只此中國色·青”。五一試展期間,不少游客參觀后紛紛在留言區(qū)寫下感悟。
“青,也是六朝博物館的代表色。”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說,十年前六朝博物館在六朝建康城城墻遺址基礎上建成并對外開放,成為反映六朝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在聽取宋燕講述六朝博物館的建設故事后,親切地說,“南京的博物館還是很有看頭的”。
十年來,伴著六朝博物館一路成長,宋燕總思考一個常問常新的問題,如何讓博物館更有看頭?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策展思路從“我要給你看什么變成了公眾希望看什么”,在她的規(guī)劃中,“未來包括六朝博物館在內(nèi)的南京市屬博物館將成為無邊界的博物館,讓整個城市都成為博物館的展示空間,更好地解讀我們城市的歷史記憶。”
“網(wǎng)紅落地窗”連通古今
2014年六朝博物館開館以來,宋燕每年都會在三樓的落地窗前拍一些照片發(fā)在朋友圈,這扇“裝滿了金陵整個秋天”的落地窗走紅網(wǎng)絡,在她看來是偶爾也是必然。
當初建造六朝博物館時,建筑師的一句話深深印刻在宋燕的腦海里:“用自然的光來做展覽,讓人與建筑、自然產(chǎn)生關聯(lián)。人和自然、人和歷史、人和建筑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可能在這扇窗中大家找到了答案。窗外是南京城的風貌,窗內(nèi)是六朝博物館這一有著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展覽場所,這扇窗連接古今,連接未來,也連接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
在宋燕看來,博物館持續(xù)走紅反映著的是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博物館熱讓我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澎湃,如何繼續(xù)發(fā)揮好博物館的熱度,讓觀眾能夠持續(xù)地走進博物館,內(nèi)容為王是要義。這需要我們做好館藏文物的深度挖掘,六朝博物館在展覽設計時就充分挖掘了不同文物背后的故事。”
宋燕介紹,六朝帝都遺址廳陳列著整個博物館的“根”,一段長25米、寬10米的六朝夯土墻遺址,經(jīng)考證其為1700年前六朝建康宮城的建筑遺址,正是因為這處千年遺址的出土,才有了如今的六朝博物館。六朝風采展廳展出了六朝時期的陶俑、青瓷、墓志、瓦當、石刻等大批珍貴文物,以美學視角解讀六朝藝術珍品。六朝人杰展廳則聚焦于六朝時期的歷史人物故事,由此整個博物館以“城”、“人”、“事”、“美”的角度全面展示著六朝歷史文化。
百姓身邊的博物館
今年是六朝博物館開館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觀眾對博物館的熱情不斷升溫,他們不再囿于聆聽者的身份,還參與到歷史的講述中來,成為博物館的“六朝青”志愿者。
“博物館是大眾的博物館,志愿者、游客其實都是博物館的一份子。”宋燕說,六朝博物館的志愿者們甚至早在這座博物館建成前就加入了六朝文化傳播的隊伍中,起初招募的志愿者均為成人,他們中有些人已經(jīng)陪著博物館走過了十年歷程。如今博物館還推出了面向青少年的“小青蓮”志愿服務項目,“用大手拉小手,共同守護我們家鄉(xiāng)千年的文脈。這些志愿者們是我們博物館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針對與“博物館熱”相伴的一票難約、一碼難求等問題,宋燕思考著如何更好地打通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將博物館的展覽搬進社區(qū)、校園,與南京地鐵合作推出六朝交通特展......近年來,六朝博物館在社會教育、跨界合作等方面不斷嘗試,給予博物館更多可能性。
“新的理念是打造百姓身邊的博物館,建立博物館文化圈,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宋燕說,南京市博物總館也致力于發(fā)掘整理和展示在地文化,更好地詮釋六朝古都文明。“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南京市博物總館共計展出10項精品展覽、20余項社教活動,“有看頭”的博物館們聯(lián)手端出文化盛宴。(記者/李愛 攝像/權廉程 夏天 剪輯/王海蓉 設計/秦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