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新江蘇訊(記者 王語涵 白利振 孫秦旺)江水滔滔,惠風和暢。5月29日上午,記者來到江蘇省江陰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外,昔日園區企業眾多的主城區長江岸線變身為美麗的江陰“外灘”,吸引著不少市民、游客前來打卡。
進入展示館,一條160米長的“長江飄帶”讓人眼前一亮,沿著這條飄帶一路參觀,一段關于長江和江陰的精彩故事娓娓道來。
依江而建,因江而興,江蘇省江陰市的發展與34.8公里長江岸線密不可分。“長江自西浩蕩東流,到達江陰,受黃山基巖阻控,江面驟然變窄,最窄處僅1250米。此后,江面豁然開闊,漸行漸寬。”展示館講解員顧若楠介紹,江陰也因此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
江陰通江達海,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和歷史軍事重鎮,自古就是一座工商經濟繁榮的濱江名城,浸潤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江陰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經久不衰。
一路參觀,從一江涌動的潮水中,也見證了長江大保護的江陰擔當。講解員告訴記者,“高端進、低端退,治理進、污染退,生態進、生產退”,近年來,江陰市以“三進三退”的生動實踐,唱響長江大保護的“江陰之歌”。
“江陰高新區微電子產業園地塊工改前曾是89家小散亂企業,千畝連片工改后,如今產業園已簽約10個項目,其中2個超100億元。”顧若楠告訴記者,工改后該地塊畝均稅收由曾經的7萬元一畝,預計將提升至60萬元一畝。
記者了解到,2021年5月,江陰市全面打響工改大會戰,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拆除危舊廠房、整治老舊園區、新建現代化產業園等方式,系統解決資源要素不夠、產業質態不佳、土地績效不高、安全環保不達標等突出問題。同時,江陰在高端產能、綠色產業上堅定做加法,打造“345”現代產業集群——三大千億級主導產業向更高端挺進,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壯大,五大未來產業加力布局。
本著“還岸于民、還水于民、還綠于民”的理念,江陰主動騰退主城區生產岸線,把長江江陰段規劃生產岸線從23.4公里壓縮到16.85公里。據統計,近五年累計關停“散亂污”企業4312家,關停化工園區2個,關閉化工生產企業194家,全市各鎮街兩年累計盤活騰退提升土地3.14萬畝。
拔掉“銹釘子”,鑲上“綠絲帶”。江陰對騰退出來的濱江空間實施生態修復,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公園,一抹抹綠色連點成片。
乘坐電梯來到三樓觀景臺,在這里可以一覽長江江陰段的美景。向下眺望,沿江岸線綠樹成蔭,一條條步道通向江邊,成為了市民休閑散步、觀賞長江美景的好去處。再放眼遠眺氣勢磅礴的江陰長江大橋,江面上貨輪往來不絕,一派繁榮景象。
如今,主城區30公里寸土寸金的生產岸線全部變為生態岸線、親水岸線。船廠公園、黃田港公園、鰣魚港公園、韭菜港公園、錫澄運河公園等已在江畔綻放,8公里沿江、10公里運河組成的“一江一河”城市生態“T臺”,讓江陰因水而靈、因山而秀、因綠而美,讓長江展現著新時代的風采與活力。
部分素材由江陰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提供
更多內容請關注活動官網:https://jsnews.jschina.com.cn/zt2024/yjqswcs/
(本項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