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5月31日訊(記者 薄云峰)“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紅菱哪,啊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一曲膾炙人口的《太湖美》唱出來太湖美景讓人沉醉,人們喜愛太湖深入心扉!5月29日,天藍如洗,陽光明媚,參加“一江清水萬重山”網絡新聞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來到無錫,看無錫水環境日益向好的巨變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切切實實、可看可感、可親可觸的新變化!
薄云峰 攝
薄云峰 攝
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宜興處于治太工作的主戰場——江蘇15條主要入湖河道中有9條在宜興,70%的上游水量經宜興進入太湖。為太湖入湖河道加上十個“生態濾芯”,對治理太湖具有顯著的效果。
無錫宜興水網密布、水系發達,有多條河流流經或注入太湖,讓“太湖明珠”重綻光芒,離不開宜興的努力。
薄云峰 攝
薄云峰 攝
薄云峰 攝
在宜興雙橋港濕地,看到池塘清澈見底,“水下森林”茂密生長,岸邊游客支起帳篷,孩子歡聲笑語不斷。有市民抱著貓咪寶貝來此休閑,有戲曲愛好者在這里唱戲聽歌。濕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里節假日每天都有兩三千人前來游玩,來這里露營已經形成了“網紅”效應。而僅僅是幾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堆放太湖藍藻的坑塘。
薄云峰 攝
薄云峰 攝
由于當時藍藻處置能力有限,藍藻堆放發酵導致生態被嚴重破壞,散發陣陣惡臭,行人路過都要捂住鼻子,湖里更是一條魚都沒有。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環境治理盲區和“污點”。
薄云峰 攝
薄云峰 攝
薄云峰 攝
薄云峰 攝
水質凈化、去除污染源、恢復生態、景觀提升。雙橋港濕地通過四步走,對太湖西岸10個陳藻池進行整治,在太湖大堤內側建設生態河岸、生態涵養觀光湖等過渡地帶,實現消納、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功能,極大改善了宜興市入太湖瀆崗周邊生態環境,周邊農田、河道匯聚到此經過濕地凈化后流入太湖的水更清、水質更好了。
薄云峰 攝
薄云峰 攝
在宜興團氿風景區,湖面呈現出一道明顯的分界線。宜興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孫列鋒告訴記者,這是由于前兩天剛下過雨,雨里的泥沙使湖水渾濁,再通過生態屏障的凈化,靠近岸邊的湖水又顯得清澈了。
而這其中的奧秘,就是種植“水下森林”。太湖沿線淺水區域多種植狐尾藻,它的葉子不僅會在生長中吸收藍藻喜食的營養鹽,葉片上附著的微生物也能有效減少氮磷、凈化水質。據了解,目前宜興已在西氿、東氿、團氿等水域試點種植“水下森林”9000余畝,水體自凈能力不斷提升。到2025年底,預計建成“水下森林”面積超3萬畝。
宜興通過建設屏障系統、對周邊排口進行預處理控制外源污染,并加強植被恢復和對水生動物的調控等多項舉措,水質明顯提高;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湖區的自凈能力,降低治污成本,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系統對達標污染物的凈化降解功能,助力太湖生態質量提升。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