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陵古郡接江涯,別是人間一洞天。”明代詩人張光祖在《題泰州城邑圖》中寫出了泰州的獨特區位優勢和人文魅力。如今泰州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也有著“別有洞天”的探索。5月30至31日,“一江清水萬重山”采訪團來到泰州,見證泰州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成果。
原生研創,集聚發展,領航大健康產業
泰州響應將揚子江城市群打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先行區的戰略安排,推動大健康這一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突破,聚焦健康制造和健康服務兩大領域重點發展。2023年,泰州市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3070.15億元。
位于泰州的中國醫藥城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醫藥高新區,早在中國醫藥城建設之前,泰州就擁有揚子江藥業、蘇中藥業、濟川藥業等一批在全國擁有影響力的醫藥企業,醫藥產業基礎堅實、產業水平高、制造能力強,具有發展大健康產業的突出優勢。在高端品牌建設上,泰州集聚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等一系列國內外頂尖高校、科研院所的優質創新資源,助力增強創新動能。目前,中國醫藥城已落戶企業1200多家,其中包括阿斯利康、雀巢健康等14家全球知名的跨國企業,揚子江藥業則居全國醫藥制造業百強榜首。“由我們本土孵化培育的上市企業目前是8家,累計引進的生物醫藥類高層次人才有4300多名”,中國醫藥城講解員告訴記者。
中國醫藥城疫苗工程中心一站式為區內外企業提供研發、中試生產、臨床評價等生物制品研發服務,是目前全國孵化體量最大、服務鏈最完善、全省唯一的疫苗工程中心。疫苗工程中心如今擁有10家人用疫苗企業、4家動物疫苗企業,其中5家人用疫苗企業已取得藥品生產許可證,占全省5/9。
中國醫藥城企業墻
溝通蘇南,跨越未來,構建區域新動脈
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強支撐。在常泰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創新性地采用了多項新技術,如首創臺階型減沖刷減自重沉井基礎等。建成后,它將成為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實現“天塹變通途”。5月29日,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最后一節鋼梁——主航道橋合龍段鋼桁梁順利吊裝完成,標志著大橋主航道橋鋼梁吊裝近16個月工期的結束,也正式拉開主橋合龍的序幕。采訪團來到常泰長江大橋,眼見即將合龍的大橋踏浪而來,如一道鋼鐵彩虹般橫跨長江、連接兩岸,氣勢恢宏。常泰長江大橋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和普通公路為一體,主航道橋為主跨1208米的鋼桁梁斜拉橋,上層橋面為設計時速100公里的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下層橋面為設計時速200公里的兩線城際鐵路與設計時速80公里的普通公路。
常泰長江大橋
港通天下,船海領航,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在泰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是“1+4”主導產業之一,一直具有傳統優勢,海工裝備產業也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先優勢。位于泰州靖江的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錨鏈產業的領軍者,亦是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亞星錨鏈配套的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填補了全球漂浮式海上風電領域的行業空白。亞星錨鏈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發展“風”“光”“水”“火”產業鏈,成功研發出R5、R6級深海系泊鏈及高性能礦用鏈等尖端產品。亞星錨鏈總經理助理兼生產部長景東華介紹道:“使用深海錨樁,利用其自重帶動錨鏈,只需要幾分鐘便可沉入海床,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港口交通產業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泰州的港口企業一方面通過創新技術驅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提升港口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也通過提升區域樞紐作用,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深國際靖江港岸線長度1090米,年吞吐能力超4500萬噸,是國內一流的集綠色、智慧、高效、安全于一體的現代物流樞紐港。該港首創長江沿線連跨式鋼結構全封閉大棚,能有效避免露天作業揚塵問題。同時,出于環保考慮,配備封閉式廊道、干霧抑塵、粉塵監控、污水處理系統、岸電接駁系統等環保設備設施,利用封閉大棚屋面及皮帶機廊道屋面建設光伏發電站,實現綠色近零碳。深國際靖江港安環部主任趙一諾介紹,港口還以數字化推動生產方式轉型,通過智能遠程操控實現港口運行的實時展示和部分遠程操作。靖江港為江蘇省和長江中上游地區能源保供安全保駕護航,提高長三角地區沿江接卸港布局的集約化水平,使長江中下游沿江能源運輸的港口布局更加合理。
泰州圍繞科技創新,以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戰略發展為主旋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更具活力的產業生態,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實習記者/戴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