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水闊天青。一個個巨型機械手臂、一輛輛自動導向車正從容不迫地進行著機械作業,賽博朋克的機械自動化電影場景在江蘇的制造車間已漸成尋常。江蘇高舉“高質量發展”旗幟,爭做產業“排頭兵”,率先走在了“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前列。
制造業的“智改數轉”是發展所需、時代所求。加快“智改數轉”的關鍵,是激發產業技術和智能化數字化復合型人才活力。培養一批既熟悉實際制造流程又了解相應技術理論,兼具動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為新質生產力打造人才“加油站”。
培育復合型人才是“智改數轉”的基石,“政府+企業”人才培育合力正在形成。產業技術和智能化數字化復合型人才是提高全社會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慢變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復合型人才培養雖慢,但能夠打通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壁壘”,真正做到研、產、供、銷、服和運營管理全價值鏈“升級”,帶動行業整體向上向好發展。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提交了關于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建議。我國始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但基于“智改數轉”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人才供給仍然不足。據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統計,預計到2025年,我國智能制造業數字人才缺口將達550萬人,人才供需比為1: 2.6。從政府層面出發,江蘇向重點產業集群企業開展“揭榜領題”,提出“專精特新”企業三年培育計劃。多地推出政策專項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從企業層面出發,例如徐工集團重點培育復合型人才,智能電網產業相關企業擁有高層次研發人員近萬人。加強智能化數字化政策扶持,打造復合型人才,已然成為“智改數轉”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營造全社會“重才愛才”氛圍,為復合型人才的成長提供充足的“精神養料”。有了“政府+企業”合力的人才發展“指揮棒”,還需提升復合型人才的認同感,提供精神“指路燈”。科技創新需坐得“冷板凳”,需練就“專精手”,要有“干一行專一行”的細心,也要有“十年血仍未冷”的熱忱。如今,多多褒獎復合型技術人才的情懷,勞動光榮、技術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正在逐步形成。社會輿論的褒獎和支持,會讓更多復合型人才獲得“滿足感”,更有底氣在“智改數轉”領域大放光彩。
高質量發展呼喚高技能人才。要培養在新賽道前沿耕耘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發展輸出更多的“大國工匠”,激勵復合型人才向產學研價值鏈上游攀登,讓有技術、有信念的制造業復合型人才群體不斷壯大,同時切實增強提升政府、企業、全社會的三方合力,必能促進全國“智改數轉”的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加油充電”。(奚夢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