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依海而生,擁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線、最大的海域面積和最廣闊的開發腹地。這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也是沿海城市蝶變崛起的優勢和底氣。
經略海洋、向海圖強一直是鹽城人民矢志不移的追求,藍色也一直是鹽城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麗底色。在廢灶興墾、墾荒植棉、東向出海的不懈探索中,鹽城逐漸形成了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城市特質,塑造了“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的胸襟格局。
悅達起亞汽車出口
鹽城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激勵著一代代鹽城人開拓進取、勇往直前,譜寫一個又一個充滿激情和勇氣、智慧和力量、希望和夢想的動人樂章。
藍色海洋文化,匯聚澎湃發展動能。鹽城乘區位蝶變之勢、交通樞紐之勢、產業發展之勢、海洋經濟之勢,鉚足拼搏實干之勁,篤定爭先進位之志,持續打造“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不斷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實力。去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400億元,工業實時開票銷售突破萬億元,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晶硅光伏、動力及儲能電池、不銹鋼產業規模躍居全國前三。
聚“鏈”成勢 向“質”攀高躍升
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已成為沿海地區經濟增長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搶抓新一輪江蘇沿海高質量發展機遇,鹽城市大力發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裝備、海洋船舶等九大產業,實施沿海基礎設施能級提升、科技創新賦能、市場主體引培、產業“雙化”協同、開放空間拓展等五大行動,著力構建“兩地兩區”(國際海上新能源綜合利用高地、全國知名海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長三角河海聯動示范區)為特色的現代海洋經濟體系。
江蘇省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
6月4日,位于射陽港經濟開發區的藍水新能源海工裝備項目建設現場,機器轟鳴、車輛穿梭,工人們開足馬力推動項目建設。項目總投資50億元,分兩期建設,一期新上海工裝備生產線3條,二期計劃新上海上升壓站、LNG儲罐生產線6條。江蘇藍水新能源集團董事長竇建榮說:“我們將深耕海洋經濟,瞄準深海重型裝備發展需求,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集海工產品、海洋工程、海工運維于一體的綜合型海工裝備制造及施工運維基地,為鹽城向綠而行、逐夢藍海注入強勁動能。”
鹽城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全力打造“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推動傳統產業“向高攀登”、新興產業“向新發力”、未來產業“向前而行”,加快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通威集團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鹽城建成了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組件生產基地。“通威太陽能科技鹽城基地單GW的人力配置比目前行業平均配置降低30%以上。我們的光伏組件產品,具有更高功率輸出、更高雙面增益、更低功率衰減等優勢。”通威太陽能(鹽城)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翟緒錦說,“通威鹽城基地已成為全球組件行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產基地。”
遠景能源風機主機總裝
從“鹽城制造”到“鹽城創造”,再到“鹽城智造”,鹽城新型工業化發展全面起勢——SK新能源、弗迪電池、立鎧精密、天合光能、晶澳等一批百億級項目建成落地,新能源產業規模達1500億元、入選首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示范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新材料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工業經濟邁上萬億新臺階。
擁抱藍海 勇當“碳路先鋒”
湛藍的天空下,一排排風機矗立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中,將陣陣海風轉化為綠電,源源不斷輸向千家萬戶……走進“風光名城、綠能之都”鹽城,強烈地感受到千里海疆的綠動脈搏。
圍繞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鹽城向綠而行,聚力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先行先試低(零)碳產業園建設,積極推進“風光火氣氫”“源網荷儲”一體化開發、一體化布局,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成為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中國海上風電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城市、中國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
近日,全國首臺“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風機——遠景能源EN-256/16.7樣機在射陽并網,這是全球已并網的最大風機,中國海上風電再一次站在全球技術高地。EN-256/16.7在制造、交付、吊裝、運輸、運維等各環節深化技術創新,核心部件全面優化升級,發電性能更上一層樓,將為深遠海海域風電開發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通威太陽能
鹽城搶抓新能源發展“風口”,構建形成涵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風電全產業鏈,集聚了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等知名風電整機企業,以及中車電機、中材科技、時代新材、亨通海能、長風海洋、長安望江、金海新能源、上玻院等一大批零部件領軍企業,海上風電整機產能約占全國40%,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建設低(零)碳產業園,是鹽城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的引領性、標志性工程。鹽城在全省先行先試低(零)碳產業園建設,3個低(零)碳產業園區和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列入省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園區級試點。
近日,江蘇省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綠電綠證服務聯合體成立,這是全國首家成立的低(零)碳產業園綠電綠證服務聯合體。聯合體負責人劉偉告訴記者,服務聯合體正遴選業務骨干入駐,為園區綠電市場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力爭全年實現綠電交易500萬千瓦時,綠證交易超1000張,助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憑借多年來在風電裝備行業的領先優勢和技術沉淀,我們加快推動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以建設長三角首個全綠電零碳示范園區的擔當和自覺,在綠色賽道上奮勇爭先。”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陳雙喜說。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以零碳產業為“內核”、數字技術為“底座”、產城融合為“架構”的建設路徑,聚焦工業節能降碳、零碳能源供給、碳匯能力提升、能碳協同管理、應用場景布局等五個重點領域,扎實做好能源降碳、產業零碳、生態固碳三篇文章,致力打造綠電應用示范地、綠色產業集聚地、綠色標準策源地。
擴大開放 攜手共贏未來
鹽城未來發展,潛力在沿海,出路在開放。鹽城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不斷拓展朋友圈,持續深化互利合作,加快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以大開放推動鹽城大發展。
位于黃海新區響水片區的江蘇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今年以來海外訂單不斷,為響水海工重件加速布局海外市場打下堅實基礎。
天能海洋重工的產品如何得到海外客戶的青睞?作為海洋經濟的龍頭企業,天能海洋重工深知,只有不斷創新、追求卓越,才能讓更多響水的海工重件走向世界。天能海洋重工建成江蘇省(天能)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后攻克厚板材卷繞、對接焊縫、滾裝運輸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連續在3兆瓦至10兆瓦的塔架制造中取得新突破,單樁噸位也從1000噸躍升超2000噸,走出一條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
鹽城港大豐港區
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鹽城著力構建“11669”招商引資新體系,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力度,引進SK電池、金光、賽得利等一批優質外資項目。2023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蘇北第一,實現進出口總值1452億元,出口增長12.3%。
SK動力電池鹽城基地項目已落地產能57GWh,主要產品為三元鋰離子電池芯,是韓國SK集團全球布局中最大的動力電池投資項目,也是迄今SK全球投資項目中產能發揮最快、營收增效最佳、經營最為穩定且投資回報最高的項目。2023年,該項目實現產值189.6億元,同比增長66%。
口岸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日前,鹽城港至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國際直達集裝箱班輪航線首航。航線開辟后,鹽城腹地貨物可以直接出口到俄羅斯全境及東歐各國、中亞地區,極大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目前,鹽城擁有港口、機場等5個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空港、海港、高鐵、高速通達國內外大中城市,開通江蘇省首條韓日全貨機航線,開行中歐(亞)接續班列“鹽城號”,公鐵水聯運、河海聯運的集疏運體系為項目大進大出提供堅實支撐。
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