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位老人老有所養,既是家事,也是國事。近日,民政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農村養老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老年人失能照護、醫康養結合、助餐、探訪關愛、學習娛樂等突出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事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江蘇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鄉村常住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715萬人,占鄉村常住人口比重31.8%,高于城鎮人口老齡化率13.6個百分點。相較于城市,農村“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問題更為突出,能否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和關鍵都在農村,落腳點是大力發展農村養老服務。
居家養老繪出幸福底色。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思想源遠流長。“子孝則家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養老理念,建構了由親到疏、由近及遠的社會養老思想。吃飯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要依托多元化主體介入助餐、多種方式進行配餐、多樣化方式進行籌資,在城鄉積極擴大面向老年人的助餐服務,在確保“吃上飯”的基礎上,讓老年人“吃好飯”。村、社區要在養老服務中積極作為,持續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配套功能,開展老人們喜聞樂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老人們在參與活動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
機構養老托起生活福地。拓展鄉鎮敬老院功能,推動其提檔升級、轉型發展,是推進農村養老服務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形成布局科學、配置均衡、服務完善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的重要支撐。目前江蘇共有農村敬老院等特困供養機構838家,占養老機構總數的37%。要打破鄉鎮敬老院“一鎮一院”“鎮辦鎮管”模式,按照農村人口分布和養老服務需求,整合建設具有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區域協調、服務轉介等功能的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以實實在在的服務,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醫養結合助力老有所安。從身體狀況來判斷,處于失能、半失能、失智狀態的老年人是最需要養老服務的群體。要全面提升農村醫養結合能力,強化衛健、民政、醫保等部門分工協作,推進養老與醫療資源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優勢,推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社區養老機構、社區康復站,鄉鎮衛生院與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統籌規劃、毗鄰建設、一體運營,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實現資源共享、服務銜接。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利用富余床位和資源,開展醫養結合服務。
政策支持安享幸福晚年。要優化頂層設計、堅持改革引領,從制度設計、發展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動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并行、設施建設與能力提升并舉、事業進步與產業發展并重,家庭盡責與鄉鄰互助結合。落實農村養老服務土地、財政、人才等優惠政策,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參與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支持農村養老服務機構連鎖化品牌化運營。加快建立農村養老服務公共財政長效投入機制、績效評估機制,在鄉村振興中統籌使用資金,逐步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補貼水平。探索實行“政府補一點、集體出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付一點”的資金籌措模式,保障村級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進一步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讓農村老人共享發展成果,有所養、有所醫、有所安,同時也能有所樂、有所學、有所為,定能托起老年人“穩穩的幸福”。(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