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經營主體,企業被視為經濟的神經末梢,對市場冷暖感受最直接,對政策落地見效感知最真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新江蘇傳媒推出特別策劃“蘇企改革記”,通過一個個具體而微的企業故事,看蘇企如何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任務和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一招”,統籌推進管理、產業、科技變革,以改革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從零起步,到成為3D打印金屬粉末行業頭部;從“瀕臨倒閉”,到在國內細分市場中排名第一;從面臨生存困境時堅守的18位員工,到現在180余人、平均年齡28歲的高素質團隊;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試驗田”,到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江蘇記者走進位于徐州的江蘇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拉里”),探訪國內3D打印金屬粉末材料國產化的“中流砥柱”的改革發展故事。
2015年,在徐礦集團轉型振興的大背景下,威拉里應運而生。徐礦集團投入大部分資金,團隊人員有的來自集團內部招聘,有的來自外部高校,自此一個人數為31人、注冊資金1500萬元的團隊就此開始了新材料創業之行。
創業初期,3D打印行業存在技術、產品、市場都不成熟的諸多問題,公司也連續3年虧損。2018年4月,公司已經變成了負資產,無法維持運營。最艱難的時候,整個公司只剩下18人。江蘇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保林向徐礦集團作出承諾,半年之內可以不給發工資,自力更生;同時與總經理許榮玉主動提出,不需要年薪,一個月只要發2000元生活費即可。
創業3年多的時間里,威拉里開發了100多種產品。蔣保林提出,如果產品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應該沉下心瞄準某個細分領域,專注一款產品并做深做好。
對產品品質的堅持,不僅讓威拉里有了逆風而起的機遇,更擁有了打響品牌的底氣。
歷經6個月的研發,公司升級的新型模具鋼粉末以強度超國外粉末5%的優異品質在市場上打響了品牌,進而迅速占領了國內70%的市場份額。2018年底,威拉里實現了盈利,一舉扭轉了發展困境。順勢而上的威拉里持續進行技術攻關,研發多種產品,為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多領域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支持新材料產品的研發,并陸續推出相關政策,發揮科創板、專項基金等功能扶持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國家對關鍵技術自立自強的要求,以及各方面政策的傾斜,為行業中尤其是小微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威拉里也抓住了機會。”蔣保林說。
響應國家政策,在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中,隸屬徐礦集團的威拉里大膽進行機制創新,出臺一系列激勵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員工持股等制度,成為了江蘇省“混改”試點企業、國務院國資委公布的“科改示范企業”。
蔣保林介紹,作為徐礦集團首批契約化試點單位,威拉里創新推行了以技術為典型層級契約化管理改革,制定契約化目標,實現團隊建設和科技創新有機統一、互促互進。同時,公司靈活選人用人,出臺《管理崗位競聘方案》,確保員工“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改革不僅關乎企業的戰略轉型發展,改革的紅利也真切惠及到每一個員工。
2022年2月入職威拉里生產部的員工張益虎深切感受到改革帶來的諸多益處。“我剛加入公司的時候,正值公司的上升期。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車間自動化的提升、工作環境的改善,設備的引進以及我們自主研發的產品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基本上可以翻一番。”張益虎告訴記者,公司不僅逐年增加福利待遇,提供豐厚的獎金,也非常關心員工的成長。除了定期開展員工座談會了解工作和生活情況,還會對一線員工進行包括設備操作等多工種培訓,助推員工成長。
“我們成功走到今天的關鍵是六個字:堅持、團隊、聚焦。”蔣保林告訴記者,依靠核心團隊,遇到困難不離不棄,大家凝聚一心把事情做好,才有如今的威拉里。如今,威拉里已做到3D打印金屬粉末行業頭部企業:核心粉末產品實現國產化,核心制粉裝備完全自主可控、成套裝備及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率100%,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獲得授權專利147項,其中發明專利59項;累計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23項、已發布15項。
“一直以來,我們的使命就是服務國家戰略,做中國人自己的金屬材料。”蔣保林表示,未來,威拉里將持續專注金屬粉末材料領域并不斷創新,為我國在更多領域的應用持續發力。同時,也致力于為國有科技型小型企業創業樹立示范和標桿,為國家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努力滿足國家在金屬粉末材料領域戰略發展人才需求。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燕鈺/文 林燕群/設計
(圖片:邵丹、江蘇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