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博物館暑期“開課” 閱古今 向未來》
暑假已至,江蘇多家博物館整合各方資源,推出以“尋跡溯源”為主題的研學游活動。南京市博物館策劃推出“博物通古今 趣學大歷史”活動、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推出“雙城記”研學營、蘇州博物館特別策劃“千年洛陽,帝都泱泱”主題研學游活動……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承載著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文化的向往。近年來,“博物館熱”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隨之衍生出的“博物館研學游”熱度也持續攀升。尤其在暑期,作為青少年參觀博物館的高峰期,豐富的活動、妙趣橫生的講解,吸引著越來越多青少年前來參觀學習。博物館研學熱度空前,折射的是當下公眾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旺盛的需求,反映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已形成新局面,也表明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教育已成為塑造青少年知識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博物館研學,是最有性價比的興趣班。讓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是博物館的重要責任,也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責任。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博物館研學,就是要讓青少年在實踐和探索中收獲真知。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把博物館列入了綜合實踐活動;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要著力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和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博物館研學以其獨特的資源和環境,成為青少年的最佳興趣班,在這里,青少年可以直接與歷史對話、與藝術交流。比如南京六朝博物館推出“沉浸式文博職業體驗之旅”,將帶領觀眾在杭州多個考古遺址和文博場館,現場認識體驗考古工作;到中國絲綢博物館學習傳統服飾設計,到南宋官窯博物館學習原始瓷修復等。這種直觀和互動的學習方式,往往比書本上的文字更能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提升文化自信。
博物館研學,要融入科技和時代元素。隨著越來越多科技元素被應用到博物館的展陳中,博物館研學早已突破以往“看展+導賞+答題”的粗放模式,而是積極引入現代科技手段,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互動投影等先進技術,為參觀者帶來全新的互動體驗。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推出的“雙城記”研學營中,參觀者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大運河的壯麗景色和歷史文化底蘊。這些科技互動體驗項目不僅讓青少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歷史文化知識,還能激發他們對科技的興趣和熱愛。博物館的觸角不斷延伸、功能不斷完善,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來,更讓博物館從過去“到此一游”的打卡點變成了青少年的“第二課堂”。
博物館研學,持續火熱要做好加減法。“博物館研學熱”持續升溫,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方面,暑期游客高峰疊加研學游,熱門博物館一眼看去都是人頭攢動,嚴重降低了參觀學習的體驗感。另一方面,博物館提供的官方的研學產品畢竟數量和規模有限,市場上部分研學產品良莠不齊,“游”而不“學”時有發生。“熱起來”的研學游如何更好“熱下去”是重要課題。為應對暑期參觀高峰,各地博物館紛紛做加法,出臺相應措施適當延長開放時間。國家文物局辦公室日前也發布《關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重點場館、熱門場館可根據實際情況,通過適當延長開放時間、策劃云展覽、云直播、云教育以及流動展覽等方式,更大限度滿足公眾參觀需求。而博物館研學游的初衷是拓寬視野、豐富體驗,體現一定教育意義,除此之外的枝枝節節都應做減法,回歸初心。一些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研學游,不僅增加參加者的家庭負擔,還給孩子的教育帶來負面影響。要規范管理、積極引導社會機構參與研學活動,讓博物館研學游研之有物,學而廣博。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里,青少年閱古今,向未來。我們樂見“博物館研學熱”持續火熱,打開傳統文化傳播新窗口,做好“教育+”大文章,讓青少年在“行走的課堂”上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