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不是終點。”2024年6月29日,揚州博物館報告廳,觀眾們冒雨前來,聆聽一場關于大運河的講座。主講人顧風,原揚州市文物局局長、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主任,2005年起投身大運河申遺和遺產保護工作。2014年6月22日,卡塔爾多哈,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顧風現場打電話回國報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革命前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土木工程項目,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以及東方文明在水利技術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從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到今天,時間又走過了一個十年。大運河歷史厚重,但它不是過去式,而是進行時。我們要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讓這條致富河、幸福河永遠浸潤人心、造福人民、澤被后世。
申遺只是開始。未來,一方面我們要加強歷史研究,繼續做好對現有遺產段落的保護工作。擁有運河是一個城市的幸運和機遇,我們更要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并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繁榮,讓古老的大運河展現出新時代的青春芳華。另一方面,要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近大運河。從地理跨度、時間跨度、功能作用和保持至今的“活態”特征上看,大運河都是獨特的。運河之于沿線城市,是沉淀與記憶,更是機遇和未來。我們要以文態、生態、業態、形態“四合一”設計特色旅游路線,撬動社會資本,延伸文化產業鏈,完善旅游產業集群,推出一批文化展示中心、非遺體驗項目、文藝精品力作和數字化“爆款”產品,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平的旅游長廊,從而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以常州為例,在保護的基礎上,常州大運河工業遺產得以再利用,催生了創新產業園區,五星智造園(常州合成纖維廠)、國光1937科技文化創意園(常州第二無線電廠)、牡丹里文化創意產業園(黑牡丹集團舊址)、新博智慧谷(常州礦山機械廠),這些園區吸引了眾多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等新興產業入駐,為常州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運河蜿蜒流千載,十年保護再出發。讓我們全方位保護運河遺產價值,多元化手段保證運河文化傳承,觸摸運河脈絡,喚醒運河盛景,讓我們跟隨“運河畫卷”,乘風揚帆再起航。(夏山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