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浦口老山山谷里,有個叫響堂的小村莊。過去,每年6月村民經常都要花上兩個小時進城賣梔子花;而如今,梔子花成了村里的“名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來這里打卡。
“小時候父母每年都要帶著梔子花到城里去兌,沒想到現在城里人天天為了一杯梔子花咖啡往村里跑!”今年42歲的劉芳,是土生土長的響堂村民。她還記得小時候父母帶著自家種的梔子花到城里去兌的艱辛——當時江北江南間的過江通道遠沒有現在這么多,到進城,先要徒步出村,從江浦乘坐公交一路到橋北,再從橋北輾轉到下關,以很低的價格把花兌給走街串巷的小商販。
而今,過江通道一條條建好,響堂家家也都有了小汽車,過江不過是十幾分鐘的事情,村民們卻不再需要進城兌花了——經過政府牽線搭橋,每年都有電商平臺到村里收購梔子花,之后銷往上海、北京等地,小小山谷里的淡淡花香,飄散在全國各地。
梔子花的花期只有短短數周,但以梔子花元素打造的咖啡等業態,以及依山傍水的優美自然環境,讓南京乃至全國的游客都慕名前來這個山谷里的村莊打卡。近年來,響堂所在的浦口區江浦街道華光社區依托山水資源打造了響堂、興隆兩個特色田園鄉村。瓜果特色IP和文旅產業發展,讓村民們不僅錢包鼓了,還成了城里人羨慕不已的“景區原住民”。除了梔子花、葫蘆、艾蒿等特色農產品的收入,原住民們將閑置的房屋出租,每年還能得到十幾萬元到三十幾萬元不等的租金收入。也是借著村里文旅產業豐富、就業機會增多的優勢,前兩年,本來在主城區工作、租房居住的劉芳回到村里,做了網紅餐廳桐月春至的店長。收入和之前差不多,但出了家門步行百米就到了工作的地方,每天呼吸著山野的清新空氣,眺望著云霧繚繞的起伏山巒,劉芳覺得這份工作帶給自己的幸福感是無與倫比的。“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就是我向往的生活,也是人人向往的生活!”結束一天的工作,坐在自家小院里侍弄花草、采摘新鮮菜蔬,劉芳感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生態條件明顯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人文生態、自然生態、產業生態協同共進、融合發展。越來越多像響堂一樣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里,村民過上了令人艷羨的詩意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