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168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應該說是一份可圈可點、沉甸甸的成績單。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國際貿易摩擦等問題頻發,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推動經濟穩定運行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在這種復雜情況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各地區各部門鼓足干勁、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各項宏觀政策,全國人民頂住壓力、持續奮斗,付出了艱辛努力,取得的成績很不容易、極不尋常。
從經濟增長看,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0%,對于我們這么大體量的經濟體,能夠實現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難能可貴。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和有效性,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進一步穩定預期,激發民營企業的投資積極性……成績非常不易,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后勁,也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共同發揮作用。
細看成績單,外貿穩增長的態勢不僅表現在量上,更體現在結構上。從貿易方式看,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3.76萬億元,占外貿總值的65%。其中,出口8.01萬億元,增長8.5%,反映出我國外貿自主發展能力在不斷增強。外貿“新三樣”異軍突起,是我國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結果,也折射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色和動能越來越足。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我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沉甸甸的半年成績單中就可以窺見。
如果說增長之“量”折射出經濟運行的“穩”,那么轉型之“效”、發展之“質”,則更多反映出“進”的一面。上半年,產業向“新”向“綠”轉型態勢更加明顯,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8%,比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我國產業升級發展勢頭不減,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的高技術制造業持續保持較快增長,進一步壯大了實體經濟發展根基。高技術制造業的快速增長,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應該看到,高技術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們工業經濟增長里實打實的新動能。
從數據中讀懂中國經濟,既看當前之“形”,也看長遠之“勢”。下半年,隨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以及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應不斷顯現,政策有合力、改革增動力、市場添活力,中國經濟必將交出更振奮人心的發展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