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瘦西湖景區。孟德龍 攝
十年前,揚州牽頭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多個遺產點、河道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水脈連通文脈,申遺成功后十年,景區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的生動實踐,也在步步深入,展現出萬千氣象。
錨定“世界級景區”目標,瘦西湖景區按照“護其貌、顯其顏、保其韻、鑄其魂”理念,在堅守與傳承中描摹“新瘦西湖印象”;堅決扛起“讓古運河重生”時代使命,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繡花功夫”,深入挖掘運河與景區伴生的時代價值;彰顯十里長堤、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美景的同時,景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生態價值加快釋放,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已然成為揚州高質量發展的亮麗窗口與重要增長極。
從“小公園”到“大文旅”
大運河上文化豐饒。船行北護城河,順碧波而下,游客抵岸拾級而上,進入文匯閣。在書閣方寸之間,通過原大原色原樣《四庫全書》一覽千年。
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是景區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落實“讓古運河重生”重大要求的具體實踐之一。借由水清、岸綠、街繁、景美的“新北護城河”,一批星級酒店、游客驛站及沉浸式消費體驗空間散布其間,徹底打通古運河、瘦西湖與古城間的“綠波廊道”。
北護城河。
十年來,景區“跳出景區看文旅,跳出當下看未來”,大視野挖掘歷史內涵,大手筆推進項目拓展,大空間實施環境提升,由“小公園”邁向“大文旅”的發展格局迅速起勢。
“景區先后投入數十億元,全面實施瘦西湖綜合保護與擴容提升工程,恢復了宋夾城、萬花園、傍花村等重要歷史人文景觀,重現了錦泉花嶼、雙峰云棧、萬松疊翠等歷史景點,推進瘦西湖公園南門環境整治等一批項目,文旅資源得到全方位展現。”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對文旅資源的挖掘、利用和整合,景區實現景點由少到多、由多到好、由好到新的轉變。目前,景區共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7個,基本涵蓋市區核心旅游資源,全域旅游發展的大框架次第鋪開。
“大運河揚州段是全線歷史最悠久、文化遺存最豐富、活態利用最好的河段之一,運河是揚州的城市名片。揚州文旅正從‘瘦西湖時代’快速邁向‘大運河時代’。”景區文旅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區正大力推進北護城河、運河三灣與唐子城“三大片區”提檔升級、融合發展。
“以往景點過度依賴‘門票經濟’。”這位負責人坦陳,唯有摒棄以往“人山人海吃紅利、圈山圈水收門票”的舊模式,打造“全域全時”旅游消費場景,才能滿足世界游客對揚州的向往。
沉浸式體驗古風古韻。 劉江瑞 攝
如何打造“全域全時”旅游消費場景?景區打出一套“組合拳”:持續打響“揚州的夏日”夜經濟品牌,升級瘦西湖“二分明月憶揚州”夜游,策劃個園“花式”主題游園會、何園“寄嘯于心”劇場演出等一批新業態;推出“食+景+宿+N”組合套餐,帶動文旅消費熱起來;打造環瘦西湖酒店集群;完善景區內外慢行交通系統;推出紅色旅游、研學旅游、鄉村旅游……
一批批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在聚焦“白+黑”全天候暢享、“食+住”多業態發展、“陸+水”全范圍覆蓋的同時,有效拉長了文旅消費鏈條。今年1月—6月,景區11個核心A級景點共接待游客1440.7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如今的景區,正以旅游全產業鏈視角,從景點單獨營銷向全域營銷轉變,努力打造大運河“最精彩一段”,讓市民游客更好地感受“世界級景區”的魅力。
除“銹帶”迎“秀帶”
“樹蔭下吹著涼爽的運河風,在親水步道旁欣賞三灣美景,再通過手機鏡頭看遠處的大運河博物館,真的太美了。”廣東游客韓女士這幾天來揚州游玩,與朋友環繞三灣景區游覽一圈后,意猶未盡。
如今的三灣草木滴翠、色彩斑斕,是碧水藍天間的詩意畫卷。不過,三灣的生態環境,也曾亮起過“紅燈”。
“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雜亂不堪的工業區、城中村、爛泥灘,水體黑臭、河道淤積,兩岸棚戶林立、違章建筑多。”在三灣附近工作了半輩子的市民胡得林回憶,當時三灣附近就是一個垃圾場,還有樹脂廠、化工廠、農藥廠,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較大影響。很長一段時間,三灣片區“沉寂無聲”。
三灣景區濕地美景。袁海冬 司新利 攝
變化發生在大運河申遺成功的那一年:3800畝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啟動建設,搬遷企業、拆除碼頭、清理違建、改造駁岸、修復濕地……一場美麗的蝶變悄然展開,三灣水質從2016年的劣Ⅴ類提升至目前的Ⅱ到Ⅲ類水,擁有超過500種水生植物,吸引了40多種鳥類棲息繁衍,已成為城市東南名副其實的生態氧吧。
昔日臟亂差的“工業銹帶”變身今日的“生活秀帶”,三灣片區也成為揚州運河文化與城市旅游融合的新名片。去年,運河三灣景區接待游客近500萬人次,刷新歷史紀錄。
景區對生態宜居的執著,不止于此。
站在瘦西湖熙春臺遠眺,一條由綠樹、青瓦勾勒出的優美曲線,將人們的視線帶向天際。游客來到瘦西湖,無論從什么角度眺望天際線,都看不到一處現代建筑。這條天際線,景區人已守護了30年。“生態是發展的底線。”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景區深入實施“生態環境整治行動”“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及“城市精細管理行動”,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十年來,打造“世界級景區”美好愿景的生態基礎正逐步夯實。
如今的景區,持續優化的人居環境、藍天碧水的生態基底漸次鋪展:天更藍,連續3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率80.3%,同比提升4.5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全市第二。水更清,市考斷面水質長期穩定達標,地表水優Ⅲ類比例100%;先后完成唐子城護城河、官河、北城河骨干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區域內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地更綠,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85.7%,居全市第一。
從“高顏值”到“高價值”
不久前,一場由景區主辦的揚州(南京)現代服務業暨人工智能產業推介會在南京舉行,會議不僅邀請國內逾百名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代表、行業精英、專家學者共話AI產業發展新生態,還現場簽約人工智能、現代服務業、制造業等產城融合項目20個,總投資近25億元。
“美麗底色”要一直保持,“發展成色”更要竭力提升。十年來,景區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這是景區緊緊圍繞產業科創名城建設,實施“產業立區、創新強區”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生動實踐。
在全市“613”產業體系框架內,人工智能產業被列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景區作為揚州人工智能產業鏈的牽頭地區,近年來“精耕細作”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篇文章”,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航空航天等產業新賽道上,不斷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向“綠”而進,為全市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持續注入澎湃的景區動能。
北大科技園。
“景區擁有市區最核心的旅游資源、最便利的交通設施、最優美的辦公環境,這些都是招引、培育、發展產業科創項目的‘助推器’‘加分項’。歡迎大家成為景區事業‘合伙人’,共同拓展科創產業‘新藍海’;景區將以一流營商環境與創新生態,為好企業、好項目提供有力保障。”景區黨工委書記沈伯宏表示,景區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起點規劃布局瘦西湖路創新帶,累計建成花都匯商務中心、官河商務中心、中橋慧谷等園林式樓宇載體,引入北大科技園、瘦西湖科創城、中航國際藍航仿真科技研究院等一批重點平臺,致力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產城融合的新高地。
今年以來,景區深入實施“一項目一清單一專班”機制,建立區級項目儲備庫,列省市重大項目全部開工,投資完成率達64.3%。隨著眾多產業科創項目涌入,景區正從“高顏值”旅游目的地向“高價值”科創高地拓展。
通訊員 徐亞洲 王超 記者 吳生鋒 李仁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