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常州武進城關鎮湖塘、常駐人口近4萬人、社區全職工作人員僅8人,但星河社區鄰里之間其樂融融、鮮有矛盾,一年四季活動不歇仍場場爆滿。有居民感嘆道,這里是“五星級的環境標準、鄉村式的鄰里氛圍”。
4萬人的社區是如何治理的?星河社區的工作人員巧妙“大題小做”,通過黨建引領文化社區建設,使管理隊伍網格化、治理工程精品化、文化活動項目化,實現向“熟人社區”的轉變。
三方聯通,暢通溝通路徑
“您有新的工單。”10時,星河社區物業經理王克東的手機App不斷發出提醒。這是社區物業自主研發的App“左鄰右家”,具有物業報修、意見反饋、報名活動、論壇交流等功能。
“暑假期間,流浪貓就成了一個大問題。”王克東向記者展示論壇內業主的討論留言,家里有小孩的,長輩往往擔心流浪貓抓傷孩子;有人擔心流浪貓帶來的蟲害問題;愛貓群體也在積極發聲,呼吁妥善安置流浪貓。
“我們社區人口眾多,居民需求各不相同。”王克東介紹,為滿足各方需求,物業第一時間響應問題,保潔人員安排消殺,聯系專業人員抓捕流浪貓并安置到收容所,同時積極聯動社區內愛貓喂貓人士開展領養活動。一個可能會引發矛盾的難題就這樣被化解。
其實,在2018年剛交付時,社區、居民、物業之間溝通渠道不暢,內外矛盾不斷。面對千頭萬緒的問題,星河社區首先壯大隊伍,把物業公司納入治理體系,協助物業成立黨支部并對其進行業務指導;隨后快速擴大群眾參與面,招募業主代表、樓道長,以及熱心志愿者和黨員居民參與社區治理。
現在,星河社區搭建起“七點鐘議事廳”“小板凳上有民聲”、業主接待日、半年度懇談會等常態化溝通渠道,同時建起社區App、管家一對一微信群等線上社群,盡可能讓居民的問題在社區“閉環解決”。
精品項目,鏈接優質服務
馬卡龍色的冰淇淋造型裝飾、改裝成花盆的涂色輪胎……漫步在星河社區的公共空間,充滿巧思的微改造工程處處可見;樓道內,還有聯動社區內居民改造的法治樓道、兒童友好樓道等特色樓道。
“這類微改造精品工程從小處入手,營造美好環境的同時,提升了社區的文化氛圍。”王克東介紹道。
在星河社區十區的馬路對面,武進首個社區級別的鄰里中心——“星河鄰里+”現代社區服務綜合體將在8月正式營業。該綜合體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和新加坡“城市鄰里中心”現代社區服務理念,采用“飛地報團”模式,由股份合作社、第三方公司、社區三方共同打造經營。
六區居民馬麗娜無比期待綜合體的正式營業,“周圍沒有菜市場,小超市里的菜價肉價都挺貴。二樓的菜市場開張后,終于有買菜的地方了”。
走進“星河鄰里+”綜合體,一樓是美食、日用百貨等生活服務類商鋪,二樓是菜市場,三樓提供兒童排球館、女性瑜伽館等休閑養生健身娛樂設施。同時,綜合體還設置了老年人棋牌室、未成年人成長中心等公益性服務空間。綜合體適配各類群體不同需求,形成社區內外聯動的服務體系,打造星河社區的“15分鐘便民服務圈”。
黨建引領,打造文化社區
9時30分,在星河社區十區的紅·薪黨建鄰里薈,一場氣氛火熱的“小板凳上有民生”協商議事會正在進行。
“上次提出的公共活動區屋頂漏水的問題,幾天就解決了。”居民高維新已經第三次參與板凳議事會。會上,增加健身器材、拓展鄰里薈陣地、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建議被一一提出,網格員將大家的意見建議逐一記錄。
“原來這里就是幾張老舊桌椅。”社區書記夏偉回憶道,為了深入群眾交流,他買來幾十張小板凳和居民“面對面”。靈活的陣地、親密的交流方式,“小板凳上有民聲”就這么做了起來。
如今,紅·薪黨建鄰里薈成為社區開展民意交流、微黨課、便民服務、圖書分享的重要陣地。
黨建引領之下,星河社區針對社區老年人、青少年、新父母等群體,推出和睦星、至善星、樂齡星、WEI來星、育兒星、奉獻星“六星”項目,實現活動全年、全員、全面覆蓋。同時,物業每年推出15場文化活動進行補充,包含夏日游泳派對、免費露天電影等文化活動項目。
居民蔣小媛表示,放暑假的時候,老人在鄰里薈打打牌,孩子參加社區組織的學游泳、海軍艦艇研學活動,下了班全家還可以一起參加露天電影節,“不出小區就過得特別充實。”
(殷雯馨 高岷 圖文報道)